:站内检索: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 题: 
>> 中新网版权申明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新通讯:民俗文化复兴 沈阳“年味”传统回归

2005年02月09日 10:19

  中新社沈阳二月八日电 题:沈阳“年味”向传统回归

  作者叶枫陈微

  今天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年三十”,可以说,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即使远隔千山万水,这一天都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因为这一天的重要,几千年来围绕这一天产生过许多风俗,随着文化习俗的变迁,新兴的短信拜年代替了过去的拱手祝福,许多过年的老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沈阳今年的大年与往年不同,“年味越来越浓了,过年气氛越来越浓了”,许多人这样评价今年的“大年三十”。传统的过年方式又回来了:皇寺庙会上,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些古老的活动。在庙会开幕首日,数千人走上平安桥,希望在新年第一天在平安桥上走一走,祈求祛除百病。皇寺庙会另一个火爆的项目就是福禄寿喜吉祥钟,人们投掷硬币穿过小小的方孔击中古钟,以此来祈求一年的幸福。这些都是几千年习俗的恢复再现,让没有见过古老习俗的年轻人感觉特别新鲜。

  沈阳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评价,这些活动又把人们带回到三百年前的沈阳北市场,意味着民俗文化的再次复兴,这些传统活动的举办让沈城的年味越来越浓了。乌教授说,几千年文化史的经验表明,要想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办得火爆热烈,一是民间办会,二是政府支持。

  从农历“小年”开始,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的李海晴一家就已经开始扫房。尽管海晴工作很忙,但仍然要抽出时间参加这每年一次的“清扫总动员”。既然是“总动员”,全家成员就都要参加。就连家中辈份最大的奶奶也扎起围裙,踩着凳子拿着鸡毛掸子掸屋子角落里的灰尘。像李海晴一家一样,过年,市民们都没有忘记千百年来的旧习俗。

  今天一大早,家中四五个小辈儿就要换上新衣服;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就开始忙着贴对联、挂灯笼。除了大门两侧的联贴、大门中央的倒“福”字外,福禄寿喜等字样或是梅花鹿等吉祥动物的贴签也要贴上门楣。按照习俗,门楣上贴签的数目必须是单数,即三张或是五张;家庭主妇则开始忙着准备热气腾腾的“七碟八碗”,到了年三十中午,全家就围坐在一起吃起“年饭”。

  今晚就是“除夕”,过年这天最重要的习俗都集中在除夕午夜前后。放过鞭炮之后,妈妈就要将手擀面和饺子下到锅里一起煮。吃年夜饭时,妈妈总会嘱咐孩子们,就算不饿也一定要吃一口饺子和面条,因为这样才表示每个人都已长大了一岁。吃过饺子,家中的晚辈就要挨个地给爷爷奶奶等家中长辈磕头。除夕当晚,家中的每个房间的灯都要一直开着,就连睡觉前奶奶也会嘱咐大家“睡着了也别把灯关了”。这“守岁灯”一直要伴着家人迎接新一年的曙光。

  在“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沈城越演越烈的背景下,春节依然是人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最看重亲情,而春节就是亲情的集中体现,过春节是全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许多民俗重新恢复之时,传统过年方式也开始回归。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