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7日电 国务院近日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二00四—二0二0年)》。最新一期《瞭望》周刊披露了首都规划修编出台的台前幕后。
文章说,中央对首都规划的多次指示。此次规划将北京的城市性质描述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这与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的表述基本相同。作为全国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北京,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得到了持续的强调。
文章指出,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所确定的北京城市性质,尚无“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字样。1958年《北京市总体规划》则称:“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还要把它迅速地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将北京建设为“现代化的工业基地”的努力,曾使北京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3.7%,在国内仅次于沈阳。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各类烟囱已达1.4万多根,大气污染严重。北京在水资源及本土矿产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过度发展工业,不但给自身造成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京津经济同构发展,导致了天津的衰退。全国统一划分的工业部门有130个,北京就占120个,为世界各国首都罕见。
文章表示,面对这些问题,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中提出,北京“不是一定要成为经济中心”。198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更是明确指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今后不再发展重工业”。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重申:“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占地多、运输量大、污染扰民的工业。市区内现有的此类企业不得就地扩建,要加速环境整治和用地调整。”
文章透露,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七点指示,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提出的,被纳入加快行列的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建设节约型城市”是对首都规划的新提法。
文章认为,《总体规划》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介绍,此次修编更加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关注资源、环境与公共安全,构建首都和谐社会。内容包括建设覆盖城乡,方便群众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特别是重视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以及提高应对灾害性天气、危险品泄漏、流行性传染病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节能与降耗并重,力争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一半;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交通方式。(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