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陈水扁在“立委”选举前抛出的“外馆及国营事业正名”计划,日前不仅没有遭到冻结,而且行政当局在持续低调推动,并取得一定进展,整个“正名”计划将于明年底前完成,此一动向引起外界关注。
“正名”活动已实质性开展
据悉,台湾“行政院”原定于1月12日讨论“正名”方案报告,消息曝光后,当局决定撤回该项议程。岛内媒体猜测,撤回报告的原因主要与民进党和亲民党合作时机敏感,以及“立委”审查预算的压力有关。不过,“立委”选举之后,行政当局从未放弃推动台湾“正名”的动作,据台高官透露,“行政院”已于1月3日通函各行政机关依照方案执行,整个“正名”方案计划将于2006年底前推动完成。
去年年底“立委”选举前,陈水扁抛出“外馆及国营事业正名”计划,在岛内激起轩然大波,同时引发美国政府的关切和疑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明确发出警告,“不支持”正名计划,令陈水扁迈出的“台独”脚步踢到铁板。选后,遭到挫败的民进党当局为避免来自岛内外的多重压力,改为低调推动“正名”运动,媒体形象比喻为,“鸭子划水”,暗中使力。
在这份题为“务实推动正名,彰显台湾主体性”的专案报告中,共需要“正名”的领域涵盖法规条约、“国营事业”、“驻外馆处”、台当局“中央政府机关”、财团法人、学校等12项,其中凡有“中华”、“中国”字眼都将正名为“台湾”。台当局提出的整体原则为:以“台湾”称呼台湾当局,以“中国”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需使用正式“国名”则以“中华民国”称呼,并视情形以括号加注“台湾”。至于英文名称,应优先以“Taiwan”、“Taiwan(ROC)”或“ROC(Taiwan)”等方式称呼台湾当局。
“中油”秘密评估至少损失21亿
迄今为止,台湾当局“正名”计划已经取得实质进展。去年底,台湾驻玻利维亚代表处的名称已悄然拿掉“中华民国”字样,从“中华民国驻玻利维亚商务及领务办事处”,正名为“台湾驻拉巴斯商务办事处”。接下来将优先“正名”的是驻琉球办事处与驻奥地利代表处。目前,驻琉球办事处全称是“中琉文化经济交流协会”,驻奥地利代表处的全名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日前,台湾“行政院”点名“中油”、“中船”两大“国营”公司,在1月底提出“正名”计划,6月底前完成“正名”,使这两家公司首当其冲,成为“正名”的第一批“代罪羔羊”。预计,“中国石油公司”将更名为“中油公司”,“中国造船公司”将更名为“中央造船”或“中船船舶公司”。
由于当局的强迫“正名”,造成台湾企业数十年苦心经营累积下来的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可能大幅流失。“中油”、“中船”公司现正在以“密件”形式具体规划“正名”及评估可能造成的损失。“中油”公司内部估计,该公司名列世界前500强企业,其无形品牌价值就可能高达200亿元新台币。即使不考虑重新对外打品牌的广告费用及对外合约变更可能的损失,光是公司内部文书、系统变更、加油站招牌更换等行政费用,估计就需要21亿元新台币。
两家公司主管私下叫苦,表示如果“正名”压力实在挡不住,非要更名不可,将争取保留“中油”、“中船”简称,以及CPC(“中油”英文简称)及CSBC(“中船”的英文简称)的使用权,确保无形的品牌价值。
民进党当局“正名”拿“国营事业”开刀,引来岛内持续争议和舆论反弹。台湾媒体疾呼,“放国营事业一条生路吧!”痛批数十亿行政费用由全民埋单,“如此正名,凸显了疯狂的选举语言成为公共政策的荒谬”。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