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图片库
时 尚 | 汽 车 | 房 产 | 视 频 |精品商城|供 稿|产经资讯 |专 稿| 出 版|广告服务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学生撰调查报告吁强化飞机乘客安全观念(全文)

2004年08月18日 17:30

  两中学生致信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吁强化客舱安全

  中新网8月18日电 据中国民航报报道,福建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学生徐怡亮、尚楠在进行调查后致信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对客舱安全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并附上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强化乘客安全观念 确保飞机客舱安全》。

  两名中学生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乘客对乘机安全及自身防范措施知识的了解仍不容乐观。他们认为,加强飞机客舱的整体安全,强化乘客的安全飞行观念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国民航报近日刊发了两位中学生的调查报告全文。现转载如下:

  

强化乘客安全观念 确保飞机客舱安全

  厦门第六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尚楠徐怡亮

  -乘客在客舱的一些行为可能导致飞机安全事故

  -乘客在客舱的一些行为可能导致自身伤害

  -乘客不能自觉遵守有关规定,给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带来隐患

  -航空公司仍沿用多年的老规定可能给乘客带来潜在的危险

  朋友,您曾坐过飞机吗?您知道机舱内的安全带指示灯一定可信吗?乘机时将移动电话电源关闭就一定安全吗?你能在10秒之内正确地佩带好氧气面罩吗?

  从飞机出现到今天,100年过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运输在所有运输方式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民用客机也以它省时、舒适和高品质的服务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飞机作为旅游、出差、走亲访友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然而,每一次飞行,飞机都要经过由起飞到降落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由于飞行的特殊性,使得飞机上很多不安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失控的危险。由此,航空安全问题便显得十分重要。

  多少年来,飞机制造商、政府航管部门以及航空公司为不断提高飞行安全和客舱安全水平付出巨大的努力。飞行安全方面包括飞机的维护、飞行前的检查、航线运营与调度、飞行员及空服人员的培训等。随着飞行器性能的改善及飞行员素质的提高,因为操作疏忽所造成的飞行安全事故正日益减少,此时,客舱安全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我们注意到,航空公司针对乘客的客舱安全要求更多在于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对乘客在客舱内的行为以及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自我保护措施的宣传有所忽略,导致由于乘客对乘机安全知识了解不够造成自身伤害,甚至引起飞行安全的事故,如1991年曼谷空难,1996年巴西空难,1998年华航空难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乘客在客舱的不当行为有关,总共造成了566人死亡。可以说,飞机上每位缺乏安全飞行常识的乘客,均是飞机飞行潜在的危险成分,一个偶发的好奇心、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意外的事故。鉴于上述理由,我们针对乘客在乘坐民用客机过程中的行为注意事项和遇到紧急情况如何恰当操作应急设备常识的了解程度做相关的调查。调查表明,乘客对乘机安全及自身防范措施知识的了解仍不容乐观。由此我们提出:加强飞机客舱的整体安全,强化乘客的安全飞行观念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每年乘坐飞机的次数为1—5次占35%,每年乘坐飞机的次数为5—10次占46%,每年乘坐飞机的次数为10次以上占19%,这些人群对乘机安全及自身防范措施知识的了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我们所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乘客对于乘机安全及自身防范措施知识的了解不容乐观,此外,航空公司提供的客票上的旅客须知和民用客机上提供的安全须知和客舱广播词均有必要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正。乘客在客舱的一些行为可能导致飞机安全事故这些行为主要表现在乘客在民用客机上违规使用移动电话和其他电子设备的现象。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在飞机上使用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会产生电磁干扰,造成飞机导航设备、自动驾驶仪系统失灵进而严重危及航空安全,后果不堪设想。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特别是移动电话的日益普及,乘客在民用客机上违规使用移动电话和其他电子设备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已成为威胁飞行安全的“杀手”。

  飞机起飞前,空服人员会提醒乘客:“确认您的移动电话已关机”。客舱上提供的安全须知中提示“飞行高度3000米以下,包括地面滑行,所有电子设备的电源必须关闭”。而个别旅客缺乏安全意识,在飞机上使用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造成多起险情,有的接近事故边缘,甚至导致空难事故的发生。

  1991年,英国某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300型飞机在从曼谷起飞后不久,机上的一台计算机突然启动了反推装置,致使飞机失事,机上233人全部遇难。调查结果表明是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摄录机或移动电话直接导致了这次严重的空难事故,因为机上计算机突然失控的最大可能就是飞机受到了严重的电子干扰。1996年巴西的空难和1998年台湾的空难事故也都与使用移动电话有关。

  也有一些情况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事故但已经接近了事故的边缘。1999年7月11日,某航班准备在广州白云机场降落时,出现了约8度的航迹偏离现象,机长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通知乘务员检查客舱,结果发现有四五位旅客在使用移动电话。在乘务员上前予以制止后,飞机才在着陆前恢复了正常航迹。2000年1月8日,某航班在从湛江机场起飞后不久,机长突然发现飞机罗盘的指示和飞机航线存在严重偏差,计算机系统显示飞机偏航10海里。机长立即通知乘务员进行检查,发现有旅客正在使用移动电话。上述几次险情若非机组经验丰富,处理得当,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发现,飞机上只要求乘客将移动电话、遥控玩具、电子游戏机、激光唱机和电音频接收机等电子设备的电源关闭,但是航空公司忽略了一点,就是现有的许多移动电话属无翻盖的,在飞行颠簸中很容易因误触开关而异常开机,其他电子设备也有可能在同样的情况下打开电源。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8%受调查者选择“在登机前将移动电话关机”,2%的人选择“将键盘锁上”,没有人选择“将电池卸下”,说明不管是航空公司或乘客本人均没有意识到将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电池卸下的必要性。要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建议航空公司必须要求乘客将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的电池卸下来。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乘客什么时候打开移动电话也是个问题。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64%的受调查者选择“在飞机着陆并停稳后打开移动电话”,36%的受调查者则选择在“飞机安全着陆后开机”。事实上,我们平时乘坐飞机也注意到,虽然飞机落地后空服人员用广播提醒乘客“在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前,请不要使用移动电话”,但个别乘客在飞机安全着陆后尚未停稳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移动电话,以便和来接机的亲友取得联系。这些乘客没有意识到飞机降落后从跑道滑行到停机坪的过程中,机长仍需同塔台保持无线电联系,以确定使用几号滑行道,几号登机门。一旦移动电话的讯号干扰了无线电频道,机长便有可能没有收到塔台的滑行指令而造成误判。当今的航空港规模越来越大,停机位也相应增加许多,同一时刻可能有数架飞机在滑行道上滑行准备起降,一旦错滑跑道就会造成跑道阻塞(现有的大中型客机无法后滑,只能靠牵引车将其后推,这样将耽误时间,对后面的航班造成影响)甚至两机相撞。如果航空公司能让乘客了解此刻使用移动电话的害处,我们想乘客就会较自觉地不使用移动电话。

  乘客对乘机安全及自身防范措施知识了解得不全面,一些行为可能导致对自身的伤害主要有下列几点:

  没有形成全程系好安全带的习惯

  安全带是保证旅客在飞机发生剧烈颠簸时不被碰伤的安全设备,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旅客受到伤害。飞机上安全带指示灯仅在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以及预知遭遇到气流时亮着,当安全带指示灯灭时,乘客便认为是可以解开安全带的信号,殊不知当飞机遇到有较大的上升或下降速度的湍流时,飞机就像在汹涌奔腾的大海上行驶的轮船一样会上下颠簸,此时乘客若没有系紧安全带,可能很容易失去平衡,其头部有可能碰撞顶部行李箱或整个人被抛向机舱的空间撞到天花板,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尽管飞机的设计足以抵抗湍流,飞行员也通常知道何时将要进入湍流,然而,有些湍流很难预报的,飞机有时会突然遭遇不可预知且来势迅猛的湍流,如“晴空湍流”,如果此时乘客是站立的或者在通道行走的,或就坐的乘客如果不系安全带,后果将相当严重。因此,随时保持安全带系紧十分重要。

  每年因湍流引发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的事件时有发生,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统计资料显示,1981年以来,美国各航空公司总共报告过252次此类事故,平均每年17次,共导致8人死亡,926人受伤,其中1/3为重伤。1990年10月3日,美国东方航空一架DC-9飞机在佛罗里达棕榈滩上空下降穿过100英尺高度时,突遇晴空湍流,死亡1人,多人受伤。(由于处于下降阶段,大多数乘客都系紧了安全带,死者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头部重创死亡,伤者多为被行李及其他物品砸伤)。1993年10月27日,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一架B-747在太平洋上空突遇晴空湍流,机上9人重伤,21人轻伤。1993年4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MD-11飞机在飞往美国途经太平洋上空时,因遇强烈气流加上操作不当出现剧烈颠簸,没有系好安全带的乘客几乎全部飞离座位,摔伤撞伤。而系好安全带的乘客(多为日本客人)则安然无事。1995年10月7日,国内某航空公司一架B-737在执行4791航班前往张家界途中爬升至3300米时遇下降气流,猛降高度300米,五名提前解开安全带的乘客受伤。1998年1月,美国联合航空一架B-747飞机执行826航班从东京飞往夏威夷,在9500米高空突遇晴空湍流,一位女性乘客头部直接与坚硬的天花板相撞,当场死于大脑出血,共有74位旅客和9位乘务员受伤。

  目前,正在研究探测湍流的有效方法,但是,再有效的科技措施也离不开高效率的防范手段——系好安全带。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3%受调查者选择在“安全带指示灯熄灭后”解开他们的安全带,甚至是每年乘机10次以上的人群中也有近75%(14/19)选择该项,只有7%的人选择“全程保持系紧安全带”。我们注意到航空公司没有明确的规定乘客全程须系紧安全带,在客舱提供的安全须知仅标明“为了您的安全,入座后请系紧安全带”的提示,客舱用的广播词也存在类似问题,仅提醒乘客“当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时,请您保持安全带系好系紧”。另外,乘客本身的安全常识和安全警惕程度也不够,他们没有意识到在飞行过程中始终系好安全带是降低危险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没有把握正确使用氧气面罩及漂浮设备的方法

  现代民航客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在一万米左右,在这里,空气已经变得十分稀薄,气压十分低,气温也在零下几十摄氏度,人是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因此,民航客机的座舱都是密封的,座舱内的空调和增压设备将座舱内的温度和气压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为防止意外,机上备有应急供氧设施,每个旅客座位上方都有一个氧气面罩储存箱,当机舱失密或机舱内因故出现有害烟雾、气体等需要使用氧气面罩时,氧气面罩会由机组人员操纵自动落下,保证旅客正常供氧需求。漂浮设备如救生衣是飞机在海上迫降时必须使用的救生用品,使用时须知道从哪里取出并掌握充气的方法。

  乘客上机后,空姐会将氧气面罩及漂浮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演示一遍,安全须知上也有相关的图示,但是乘客在看了空姐的演示和安全须知的相关图示后是否能真正了解这两种救生设备的使用方法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仍有72%受调查者认为对氧气面罩和救生衣的使用方法“了解不完全”,这主要是因为安全须知的图示上没有相应的正确使用这两种救生设备的文字叙述,加上乘客没有机会接触实物,对救生设备的操作缺乏亲身体验。

  此外,安全须知上没有明示乘客使用氧气面罩时一定要佩戴严实,以避免在机舱失密时肺内气体因为压力差被吸出体外,也没有说明每个航班上除了为每位乘客配备氧气面罩外,在每排座位还多配装一副备用面罩,以供紧急情况发生时来不及返回座位的旅客使用。更重要的是,没有说明在机舱失密时,为了增加舱内的压力和氧浓度,飞机会立即下降至3000米高空以下,这时要求乘客还必须注意系紧系好安全带(以防紧急下降时碰伤)。

  航空器座舱失压现象虽然较为罕见,而一旦发生,乘客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因缺氧而头晕,甚至危及生命。飞机紧急情况发生时,乘客只有迅速正确使用这些救生设备才可能获得逃生机会。不少事故案例表明,乘客在穿救生衣时用去了不少时间,导致延误了最佳的逃生时机。因此,我们认为提供实物培训乘客迅速正确使用救生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对正确的防撞姿势没有明确的认识

  正确的防撞姿势是指飞机在受到撞击(如迫降)时乘客对自身采取的保护姿势,正确的防撞姿势应该是:成人——在系好安全带的同时双手交叉置于前座靠背顶端抓紧,身体向前倾斜并将头部置于双手之间夹紧,切不可将头顶于前座靠背上;儿童——在系好安全带的同时双手抱腿、身体前倾,将头部置于膝盖间靠紧。正确的防撞姿势能使躯体在受到强烈撞击时得到缓冲,减少伤害,最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保护头部,使其免受伤害。但是安全须知上有关正确的防撞姿势的图示没有用文字进一步说明正确的防撞姿势关键在于对头部的保护,以致乘客对正确的防撞姿势的要点把握不准。因此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只有20%受调查者选择正确的防撞姿势B,66%的人选择错误的姿势A,14%的人选择错误的姿势C,这些错误的姿势都明显无法有效地固定头部,在强大的撞击力下很有可能撞伤或扭伤脖子,而头部的创伤往往是致命的。因此在安全须知上有关防撞“安全姿势”处的提示中,增加正确的防撞姿势动作要点提示语是十分必要的。

  个别乘客一旦动了飞机上红色的扶手和按钮,后果将非常严重:

  红色作为警戒颜色,旅客对其意义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的。在回答我们关于“飞机上什么颜色的标志(扶手、按钮)不要乱动”的问题时,97%的受调查者清楚飞机上红色的扶手和按钮不应乱动,仅有3个人选择黄色。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案例(根据厦门航空B757机长沈志群口述):1995年,一个10岁的男孩乘坐厦航班机,在飞机稳平后到后舱玩耍,打开了固定餐车的红色把手,使餐车滑出,撞伤脚踝。另据《厦门晚报》2004年1月19日第九版转载《华西都市报》的一篇题为“双流机场惊险一幕乘客拉开应急舱门”文章中报道:2004年1月18日13时10分左右,一架从双流机场飞往北京的客机海航HU7452航班即将起飞,一名坐在11排A座(左侧紧急出口靠窗位置)的男性乘客拉动了紧急出口的拉手,致使紧急出口舱门迅速打开,险些酿成大祸。

  虽然乘客去触动红色把手和按钮的几率很少,而一旦触动,后果不堪设想,将安全须知上的警示“除紧急情况外,不得触动机内任何带有红色标志的应急设备”标识得更为醒目还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乘客仍不明确哪几类人群不适宜乘坐飞机

  飞机在起飞、降落、上升、下降及转弯或有颠簸的情况下,以及当飞机穿越云层,光线产生快速的明暗变化时,会刺激一些疾病的发作,造成乘客在航程中出现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加上飞机上的医疗装备有限,很难在最有效的时间内抢救病人。某些疾病的患者如7天以内的婴儿和妊娠9个月以上的孕妇;心肌炎与心肌梗塞病后1个月以内;脑血管意外病后两周内和恶性高血压患者;严重肺病(结核空洞、肺功能不全的肺心病)、气胸、先天性肺囊肿;急性鼻窦炎和中耳炎,固定下颌手术者;重症贫血者;精神病有攻击行为者,无医护人员陪伴的癫痫病患者均不适宜乘机。但是,我们在航空公司客票上的须知中看到,有关“健康”一栏仅标明“患有重病的旅客购票,需持有县级以上医疗单位出具的适于乘机的证明,并事先经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同意,方可购票”,没有具体标明哪几类患者属重病范围,哪几种疾病不适宜乘机,这对于没有医学常识的普通乘客而言,自已无法判断自身的身体条件能不能乘机。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5%受调查者知道“妊娠九个月以上孕妇”不适宜乘机,而知道“中耳炎”及“急性鼻窦炎”不适宜乘机的人仅有5%,这说明乘客对这项安全常识并不完全了解。

  客票作为旅客乘机的第一道凭证,却不能在第一时间提醒购票者是否适合乘机。因为在登机前不需要进行健康检查,而许多病征往往不易被发觉,因此大多数患病者都能顺利登机,而造成的后果便难以预料了。

  携带婴儿同机的乘客,对有关婴儿在乘机过程的某一阶段的处理不甚了解:

  由于2周岁以下儿童乘机不单独占一个座位,须由父母抱着一同坐于座位上,于是便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把婴儿同父母一起系在安全带中?在安全须知的有关安全带的提示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若把婴儿一同系于父母的安全带中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安全带作为保证旅客在飞机发生剧烈颠簸时不被碰伤的安全设备,其实际作用不可小视。但由于气流往往来势凶猛,造成的颠簸也较大,此时若将婴儿系于安全带中,在颠簸的作用下勒紧的安全带很可能对婴儿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非常有可能环绕该婴儿的脖颈处造成窒息。在这种情况下,抱着婴儿的父母由于处于飞机颠簸的危险紧张当中,很难顾及婴儿的状况,加之机上气压较低,婴儿所能承受的窒息时间将更短,一旦造成危险,机上抢救设备和时间上的限制,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我们问卷调查的对象大都是已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但67%的人认为飞行过程中父母有必要把婴儿一起系于安全带中,7%的人表示不知道,只有26%的人知道不可把婴儿同父母一起系在安全带中。

  在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压力的急速变化,往往造成乘客喉咙直通中耳的管路内外压力不平衡,儿童对此尤其敏感,耳朵疼痛和感到压力是一些婴儿在起飞和降落期间哭闹的原因之一,但一些父母面对这个状况不知所措,只会抱着婴儿哄他(她),许多乘客不知减轻不适的最好方法是让婴儿吸吮奶嘴或奶瓶,用于平衡管路的内外空气压力。

  在我们调查的对于“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父母对婴儿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中,30%的受调查者选择“让婴儿横躺于父母腿上”,42%的被调查者选择“用手轻微按压婴儿的鼻子处及耳部”,9%的被调查者放空,仅有19%的人选择正确答案“让婴儿吸吮奶嘴或奶瓶”。

  乘客不能自觉遵守有关规定,给自己和他人的飞行安全带来隐患

  有些乘客明明知道飞行安全的有关规定,但却对这些安全常规不以为然,认为是“航空公司小题大做”,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空服人员的管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乘客在飞机上抽烟和带大宗行李上客机。

  从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出一些空难悲剧与乘客在飞机上吸烟有直接的关系,据厦门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和空服人员反映,在航班上常常都会发现个别“烟瘾”大的乘客偷偷吸烟,当乘务人员上前制止时,许多人还不理解,有的甚至说粗话。有的乘客则偷偷地躲在洗手间内吸烟。一旦乘客没有处理好烟头,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的乘客明知道不能带大宗物品上机,但为了省去办托运行李的麻烦和到达目的地等行李的费时,总是喜欢随身携带行李。大家都知道行李过重或过多,容易在飞机起飞或其他紧急制动的情况下脱出,可能会砸伤旅客。此外,如果过多的行李堵在通道、紧急出口处等地方,一旦有意外事件发生,客人无法紧急疏散,就给客舱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另一个现象是,一些乘客登机后看到飞机上没有满员,就不按登机牌规定的座位就座,随意挪动座位,由此可能破坏了原来飞机配载的平衡。

  航空公司仍延用多年的老规定可能给乘客带来潜在的危险

  航空公司考虑到乘客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撤离滑梯时一些东西如女性的高跟鞋或发卡、手表、胸针等硬装饰物可能勾破充气滑梯,始终要求乘客在使用充气滑道前,应先摘掉这些硬装饰物和脱掉鞋子。但是,当前美国众多航空公司纷纷取消了这一规定,这都源自于1995年发生的一起事故。1995年11月10日17时,美利坚航空一架MD-83飞机执行1512航班从芝加哥飞往康涅狄格省温莎鲑市,由于机组对机场气压高度值的误判造成飞机低于安全高度,复飞失败后提前着陆。乘务员打开紧急撤离口,但要求乘客脱掉鞋子后撤离,由于旅客慌乱,再加上脱鞋本身增加了撤离时间,而脱下的鞋堆积在过道中造成阻碍,致使许多人因绊倒而受伤,并延误了撤离速度。庆幸的是机舱内当时并无起火或其他紧急情况,否则后果将更加严重。

  如果航空公司继续延用多年的老规定,要求乘客在使用撤离滑梯时脱鞋,这可能大大减慢撤离的速度,增加撤离的时间,对乘客而言加大了危险性,因此我们建议航空公司采用现在已经改进防刮的航空滑梯材料,取消或修改本规定。

   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乘客对于乘机安全及自身防范措施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状,究其原因,除了乘客自身的素质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的因素外,航空公司在对乘客安全问题的宣传和提供乘客安全信息方面存在有待完善和修改的地方,这些应该成为强化乘客的安全飞行观念、提高飞机客舱的整体安全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航空公司为了吸引客源,一再宣传航空飞行的安全性,无意中淡化了乘客的安全意识。航空公司对客舱服务工作的管理,也把天平倾向于追求对乘客的优质服务上,一些在安全管理范畴内的问题被冲淡了。我们常看到,航空业者和新闻媒体对乘客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不配合多有抱怨,如果能够换一种思维,把为什么要求乘客遵守某项安全规定的理由向乘客说明或者对乘机安全常识做更多的宣传,相信能得到乘客的更多配合与支持。如何提升乘客对乘机安全及自身防范措施知识的了解呢?在此我们向航空公司作出如下建议:

  修正和补充原有的客舱上提供的安全须知和客票上出示的旅客须知的内容:

  我们建议在客舱上提供的安全须知上增加或修改以下几个内容:

  ①有关“电子设备”处的提示中,将原有的“所有电子设备的电源必须关闭”改为“请将所有电子设备的电池卸下”,并增加一句提示语:“在飞机着陆并停稳后方可装上电子设备的电池”(与此措施相配套的是在飞机的降落过程中用广播提示乘客在飞机停稳之后才装上电子设备的电池)。

  ②有关“安全带”处的提示中,将原有的“入座后请系紧安全带”改为“入座后请全程系好安全带”(与此措施相配套的是在飞行的全程安全带的警示灯都不熄灭,再用广播通知允许乘客离开座位使用洗手间)。同时,在此处增加一个图,图上是一个成人乘客系着安全带抱着一个不系安全带的婴儿,并用文字提示“不要把婴儿同父母一起系在安全带中”。

  ③有关“氧气使用”处的提示中,中间的图增加说明文字“使用氧气面罩时一定要注意佩戴严实”。有关“氧气使用”处的提示中的最后一个图加个箭头指向安全带,并增加说明文字“同时系紧安全带”。

  ④有关防撞“安全姿势”处的提示中,第一个的图中增加说明文字“双手交叉置于前座靠背顶端抓紧,身体向前倾斜并将头部置于双手之间夹紧”以加强乘客保护头部的意识。

  ⑤将封面上的小字号警示“除紧急情况外,不得触动机内任何带有红色标志的应急设备”标识写得更为醒目,而且将这段标识从封面移到里面的具体内容上,这样可以避免乘客忽略封面上的重要内容。

  ⑥增加提示:“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请让婴儿吸吮奶嘴或奶瓶,减轻婴儿的不适”。

  补充现有客票上的“健康”条款,在其中罗列不适宜乘机的人群,帮助乘客在购买飞机票时及时考虑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宜乘坐飞机。

  讲究有效的演示和提示的方法:

  把安全须知的图上所示的示范性动作分解得更细一些,图示上增加相应的文字说明,便于乘客把握要点,也可以帮助乘客理解和记忆。配合空姐的演示,电视上的演示方式也做得更形象生动一点,打上相关的箭头、增加文字说明。提供乘客亲身体验安全设备使用的场所:

  我们发现,乘客呆在机场候机室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没事干,如果能在机场候机室设置“安全训练中心”,在那里让乘客亲身体验安全及救生设备的使用,达到在地面提早对乘客进行安全教育训练的效果,帮助乘客在上机前就学会正确使用机上应急设备和供氧设备,这样有助于乘客在紧急状态下也能正确、迅速地采取必要行动。

  告诉乘客必须遵守安全注意事项的理由:

  我们看到空服人员在客舱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常常得不到乘客的理解,乘客的众多误解主要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乘机安全知识造成的,如果航空公司把为什么必须遵守乘机安全规则的理由告诉给乘客,相信会得到乘客更好的配合。

  拓宽乘机安全知识的宣传渠道: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乘客所获取的乘机安全知识及事故防范措施的途径79%是来自航空公司,14%来自报刊杂志,7%来自网络媒体,说明航空公司没有积极地拓展有关乘机安全知识宣传的渠道。建议航空公司加强与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如利用电视举办有关乘机安全知识问答竞赛或专题节目,利用报纸进行有关乘机安全知识的连续报道或连载,也可以考虑举办有奖知识问答,出版科普性的乘机安全知识的小册子,在候机室中明显位置张贴宣传画并用电视播放相关的乘机安全知识,让乘客加深了解。也可以把有关乘机安全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给不久将成为乘客的孩子们。

  提高航空公司对乘客在客舱行为指导的重视:

  航空公司要认识到客舱安全就是最优质的服务,保证乘客安全是航空公司最重要的责任,任何事情都不能和这一最高职责相抵触。同时,航空公司可以定期举办客舱安全研讨会,邀集专家、航空业者以及工作在第一线的空服人员,集思广益,不放过任何细节,制定出最佳的乘机安全的方案。

  民航飞行,关系到每个乘客的生命安全,是全社会的事情,因此,只有航空公司加强乘客安全常识的培训工作,乘客才能真正了解正常飞行中的注意事项,掌握遇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才能彻底消除客舱的安全隐患,避免不该发生的悲剧。朋友,当您在电视上看到空难遇难者的家属泪流满面、痛苦万分的情景,并忍不住一掬同情之泪的时候,您是否也在思考: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来源:中国民航报)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  
中国已成为民航大国 民航运输总量居世界第五位 (2004-08-11)
中国航空业面临冲击 中美航空协议鞭策民航改革 (2004-08-04)
民航将启用新航意险系统 投保人可自主选择产品 (2004-08-03)
航班延误补偿无人满意 使旅客与民航间冲突骤升 (2004-07-28)
体制改革已告结束 民航业内部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2004-07-20)
民航总局公布装有客舱空气高效过滤系统飞机型号 (2003-05-20)
杨元元:航空安全态势平稳 但仍有不少隐患 (2003-06-27)
民航总局:支持旅客维权 但应先确保飞行安全 (2004-07-20)
不明电台恶意干扰危及民航飞行安全 中国加强管理 (2004-06-27)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 要求加强民航飞行安全管理 (2004-05-13)
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中国民航飞行安全意义重大 (2002-11-02)
中国民航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确保飞行安全 (2002-04-15)


 
  打印稿件
健康指南

- 著名专家座谈高血压
- 上海海军可治愈高血压
- 咳喘一贴灵!
- 上海科学治疗肿瘤重大突破
- 痛风患者的福音!
- 中医治肿瘤,取得新突破!

商务指南
- 04年怎样投资稳赚大钱
- 90个好项目赚钱就是快!
- 不怕不赚钱就怕不点击!!
- 1-6万元 投资好项目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