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对于互联网的正负两面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推进自由的技术还是管制自由的手段,都应该用于为人类自己谋取福利。这样,网民与国家,自由与不自由,就能在互联网时代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本刊记者/唐建光□刘溜
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监察处,简朴的机房里,惟一引人注意的就是机房里的电脑。
机房中一台电脑正运行着“辽宁省网吧监控系统”,从这里,警官刘福海可以同时监控全市600个网吧,看看成千上万的网民在干什么。如果有人浏览违禁网页,系统会自动报警,刘福海可以立刻调阅其注册资料,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对其采取行动。
网警们有时也会主动查阅网页,一页一页的翻阅使这件工作有几分枯燥。刘福海还会定期到网吧和网站实地检查,调阅历史记录。
40岁左右的刘福海,是这个处年龄最大的警官之一,他和同事都是搞计算机出身,属于中国最年轻的警种——“网警”。
公安部的“公共信息网络监察局”于2000年底对外挂牌,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网警”队伍。
这支队伍内部各有分工,有的负责保卫机关和企业的网络安全,有的负责电子信箱,有的负责调查儿童色情,有的负责追踪恐怖活动,有的寻找闯入和破坏计算机的人,有的负责调查网上经济欺诈和犯罪。
公安部的消息说,2002年网警们共破获各类网上违法犯罪案件3577件,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343人。统计显示,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仅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2001年达到4500余起。其中,90%牵涉网络。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有关人士分析中国网络犯罪的特点指出,这类案件中涉及色情内容的几乎占了一半,如传播影像、色情聊天室、网上卖淫等等;而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在持续上升。
警察是因对手而生的。但网警们面临的,是一群最难捉摸且最难确定的对手。
模糊的合法与非法地带
对网上模糊地带所发生的事情,法律也束手无策。比如一些“泛黄”信息——网上一夜情、援助交际、性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事件,都让网管和执法者格外头痛。
近年来的多起案件报道显示,网上性交易已有相当的渗透力。北京一家大型网站的原社区经理李先生对此表示非常无奈,“我们的确反反复复与他们搏斗,但网络只提供了一个中性的平台,我们无法限制他们聊什么,至于他们出去干什么,我们也没办法。”
“你怎么判断一张图片是不是色情的?一张人体照放在艺术人体论坛再正常不过,但要放在小说论坛或其他什么论坛,就带有很强的色情意味了。”新浪网客户服务总监钟延说。
在搜狐社区的“真我风采”论坛里,执行着相对严格的标准:露点的图片一律删掉,包括若隐若现的内衣,即使穿衣毫无破绽,有明显色情意味的图片也照删不误。这些标准是由版主、网友们代代形成并继承而来的,成为该论坛的铁则。即便如此,他们也常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据一些网络界人士透露,网上交友、同城约会或公开以寻找情人或性话题为招徕,已是网站聚集人气进而获利的新增长点。这些网上空间被指责正沦为赤裸裸的色情交易场地,但法律很难对其进行监管。
一位网站人士告诉记者,如果管得太严,规矩太多,客人就不愿意来了。“好不容易互联网冬天过去了,所以大家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更赤裸裸一点。”
新威胁与新选择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黄澄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并不是原来很多人想象的‘三无’地带——无国界、无政府、无管理。”
互联网刚开始发展时,被认为将成为突破信息封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能量巨大的工具。但美国“9·11”事件告诉人们另一个事实,它还会成为恐怖分子进行破坏的工具。他们在网上交流情报、传递指令。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9·11”之后,各方面消息显示,各国政府显然意识到网络上潜在的危险,越来越重视对网络更有效的控制。
去年底,按照《本土安全法》中的条款,美国政府要求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在发生电子袭击时,如果可能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必须提供有关用户的信息。在此条款下,警方也有权监视监听互联网上的信息来往。
实际上,自1999年以来,联邦调查局一直通过一种代号为“食肉动物”的计算机系统,来浏览可疑分子,包括恐怖分子和毒贩的电子邮件。这种计算机系统在一秒内可浏览数百万封电子邮件。
此时美国政府发现,与安全受到威胁相较,即便是对隐私最为重视的美国人,对于政府控制网上信息也有了更大的容忍度。
主张对网络实行合理监控的人说,网民在技术的掩护下无法无天,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国家基于特定的理由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管制,也不是网民不自由。
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2/3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不让恐怖分子获得信息,即使这意味着公众也无法获知有关信息。
但也有不到半数的美国人认为,政府没有权力监视私人的电子邮件和互联网通讯活动。反对者警告说,“食肉动物”理论上将使政府能够监视所有的在线活动,包括电子邮件和网上购物。
在英国,内政部一度考虑通过立法要求所有通讯服务公司将所有的电话、电子邮件和互联网上活动记录存档并保留七年,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打击互联网上的儿童色情网活动、恐怖主义活动和国际贩毒活动。
在遭到民间的反对后,英国政府辩解说,它保证不会以此而侵犯公众的隐私权。
但是,在政府的权力与公众的隐私权和言论自由之间,的确应划一道界线,虽然这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
谁来守卫“第五国界”
控制网上信息的另一个难度在于,一方面,网络没有国界,另一方面,对于有害信息的界定,各国有自己的标准,因此有不同的监控力度和管制方式。
黄澄清说,一般公认的有害信息包括煽动种族仇恨和宣扬儿童色情的。至于其他什么是有害信息,要根据各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来确定。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法律法规。”按照黄澄清的理解,对中国来说,有害信息一是垃圾信息,包括低级趣味的;二是色情信息特别是儿童色情;三是其他违反中国法律的有关信息。
但网络的无国界性常常使信息冲破这些樊篱,甚而模糊了有形的国界,导致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甚而政治冲突。
黄澄清所举的例证是,雅虎在网上拍卖纳粹物品,在法国违法,在美国则没事。
法国能够抗议,但不能制止雅虎在美国将拍卖信息上网。它所能采取的办法,是限制自己的国民访问这些内容。
黄澄清提到,曾有一个小伙子向中国互联网协会投诉说,他女朋友的照片被人在网上改成了裸体照片,还附了电话号码,结果手机都被“打爆”了。经过调查发现,登载照片的服务器在国外。“在这种情况下,单凭一国的法律解决问题就显得苍白无力。”
按照黄的说法:“网络无国界,但法律有国界”。因此,采用技术制止公民访问非法内容成了一些国家现实的政策选择。
美国一家机构不久前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不同国家控制互联网有多种模式,一些国家,对电脑和网络的使用设限。而更多的国家则利用技术过滤掉敏感网站。在沙特阿拉伯,如果用户试图突破封锁连结被禁网站,还会接获一条声明,告知所有网络连结都会留下记录的讯息,提醒使用者自律。
这些政策背后暗藏的理念是,跨越国界的互联网难以控制,但大多数的公民和机构还得在既定的民族国家内活动。因此,每个国家都可以利用技术、法律和国家权力筑成一道网上长城,允许合法的信息进出,把不受欢迎者拒之门外。
这样的网上国门,被称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的“第五国界”。
在互联网时代寻找平衡点
网络领域内矛与盾的攻防战,更多表现为一场技术对抗。它的悬念在于,任何一个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利用最尖端的技术,如代理服务器或加密技术将信息“偷渡”入境,对国家权威进行挑战。他们的攻击发起点常常在国外,因而很难受到被侵犯国的法律制裁。
一个不知名的中学生制造的病毒就可以让成千上万台电脑陷入瘫痪。技术的平民化无疑加大了信息安全防范的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德全说,当前各国都面临着同样一个挑战,那就是“信息防御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攻击的成本则越来越低”——你给家里装了一把很复杂的门锁,小偷是撬不开了,但你自己进门也麻烦了许多,丢了钥匙还会把自己锁在门外。
事物总是两面的,网络安全的加强,必然意味着在其他方面得承受损失:隐私或者金钱。一方面会大量增加国家、运营商和网民的成本,另一方面会降低网络的效率。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向东即表示,近几年大规模整顿网吧,一方面网吧的运行成本增高了,另一方面去网吧的人少了,致使网吧数量急剧下降。他认为这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值得注意。
北京邮电大学的徐国爱副教授也指出,从技术讲,除对终端用户进行监控外,还可以把监控软件装在网络的ICP接口处——只需电信公司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配合即可,但如此一来又会使电信公司受损,内容过滤后有些网页打不开,用户的直接感受会是网络质量下降、电信服务下降,进而影响电信公司的营业额。
安全和发展是矛盾的,但并不是非此即彼。
法律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也许会减少这一摩擦。比如更加精细的封锁和过滤技术会改变以往那种“宁可错封一片也不漏过一个站点”的大面积封锁的做法。
不过,专家们仍然认为,中国对于互联网的正负两面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推进自由的技术还是管制自由的手段,都应该用于为人类自己谋取福利。这样,网民与国家,自由与不自由,就能在互联网时代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