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 |专 稿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积极”政策隐退 “双稳健”政策主导调控预期

2004年12月07日 08:54

  中新网12月7日电 《中华工商时报》今日刊载的评论指出,“明年将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一明确说法表明“双稳健”政策将主导调控预期。

  文章指出,“双稳健”政策的提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始自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终于在七年后宣告隐退,赤字财政将向收支平衡的财政过渡。其二,财政和货币政策互相配合而后达到总量调控最佳效果是一种时代必需。

  文章称,自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宏观调控的方式逐渐从直接转向间接,调控对象从企业转向市场,调控活动从条块集中到中央,初步形成了在中央统一协调下,以计划、财税、金融部门为主,以间接手段调控引导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模式。在这样情况下,调控模式的转变势必对主要调控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文章指出,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宏观调控体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财政金融政策伴随的风险在加大。一方面,近年来连续发行建设国债,保持了较大规模的国债投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加很多。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变为“稳健”后,在扩大货币供给,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在增加。此外,在财政收支紧张的情况下,一些财政性风险在向银行转移。

  文章指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一般认为,计划手段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其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而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则是使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产业政策,通过市场来调节供求总量。

  文章强调,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果配合不够势必产生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增加社会总成本。作为中央政府经济调控左右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总体目标上应当而且必须取得基本取向上的一致,都应围绕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彼此协调、相互配合。而只有这样,国家对经济总量的调节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

 
编辑:姚笛】
相关专题:中国定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打印稿件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