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五日电 题: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此其时矣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今天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中国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退居幕后。
对于即将告别舞台的积极财政政策,此间的专家给予了较高评价。过去的六年里,这项政策使每年就业岗位增加一百二十万到一百六十万个,六年共增加就业七百到一千万个。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它也为今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今年中曾明确表示,作为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应该要淡出先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向比较中性的财政政策过渡。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内需转旺,部分行业投资甚至已明显过热,明确宣示财政政策转型,可以迎合市场期待,减少政策转型可能引起的不必要波动。”一直关注中国财政政策发展的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彭龙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考虑到部分行业已出现过热迹象,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接近百分之三,数量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以及普遍存在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中国在中长期内应实行中性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彭龙运认为,在不出现大的新不可控因素情况下,应明确提出中期内(三到五年)不扩大财政赤字绝对额,并通过GDP的快速增长相对压缩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
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收缩,就需要削减公共支出,包括在中央、地方政府各个层面上,减少不必要的公共投资支出。在目前存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潜在风险的情况下,应把财政的减缩和货币政策的缩减作为完整的政策配套方案。
对于即将实施的中性财政政策,也不是一种“不作为”的财政政策。从长远来看,它应该是一种“更有为”的政策。如果设计和操作得当,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短期困难,而且可以着眼长远,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有为。今后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还应积极介入市场的宏观调控。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还应把指挥棒交给市场。毕竟,市场在大多时候,还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可谓正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