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富二代”稳步走-有钱没闲的富人生活
旧时国人富贵梦:家族风流云散 浮华终究成梦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刚刚向小康迈进,对于巨富一代尚处于怀疑羡慕阶段的中国人,随即发现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仅靠继承就可以富裕的“合法富人”。“富二代”的出现,意味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国人,需要不断调节对于富人的心理承受力
本刊记者/罗雪挥 实习生 潘丽
很自然的,一个靠继承财富,从而自然拥有资产的新“富二代”阶层,开始随着民企一、二代交班,成批地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李海仓之子李兆会已出任海鑫集团“掌门”;鲁冠球之子鲁鼎伟,已出任万向总经理;刘永好之女刘畅,已经出现在民生银行和金鹰成长基金的股东名单中;左宗申之女左颖,已居ST宗动第一大股东之位,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富二代”比常人有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有多少“富二代”?2004年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全球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千万富翁接近24万人。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则更多。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底,他们曾经在浙江八个县市做过一个企业调研,312家企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这些企业2002年的销售收入都在500万以上。如果按照正常的家族代际传承,那么有资格成为“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的新中国“富二代”将数不胜数。
眼下的这批中国“富人”,财富大多尚不及三代。陈凌介绍,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不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建国后对过去的工商企业采取了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存在的家族企业都销声匿迹了,因此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涌现的民营企业都是完全崭新的,只有极少的企业可以追溯到1978年以前。
同样,新“富二代”虽然有可能承继巨额的财富,但是仍然缺乏由富而贵的历史积淀,皆是从草根向富裕过渡的先锋军,他们承受了父辈在事业上更多的期望,所以对他们的教育被父辈列为头等大事。
“中国的富豪们目前在忙三件事,一是发展企业,二是与政府打交道,三是教育孩子。即使是很年轻的老板,也把培养孩子提上了议事日程,而80%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华介绍,他与众多的富豪们打过交道,结果发现大部分人把子女送到了国外,而且是最好的大学,比如英国的剑桥,美国的哈佛与耶鲁。有趣的是,文化素养高一些的往往把孩子送到英国,而相对文化较低的富豪父母则清一色把孩子送到了美国。
陆建华说,“富二代”脚下是金子做的垫脚石。这使得他们天然在社会竞争力上要强于普通人,这是一个马太效应,即越有资源的人,越可以利用资源为自己、为孩子创造机会。以让孩子受教育为例,99%的“富二代”进了最好的学校,而中产阶层二代不超过50%,大量的温饱阶层的孩子通过努力后达到的比例可能只有5%。这种资源的承继使得“富二代”在知识、技能方面远远领先,又客观上增加了他们的竞争力。无论是文化程度、眼界,还是跟政府打交道的熟练程度,“富二代”都要比父辈优秀得多,他们的优势在于:再也不用从最底层开始。
但陆建华不认为中国的“富二代”能够成为像民国初期一样的富贵阶层,他认为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知识阶层还在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力量。
对于“富二代”的竞争力,浙江大学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企业家家族容易出现更多的企业家,家庭内部积极创业的氛围、教育甚至遗传基因都会起作用,随着财富的传承,我们不能够忽略的是管理经验也同时得到了传承。”陈凌介绍,只要企业的生存环境适宜,竞争有序,“富二代”就完全有可能全面超越父辈。
“富二代”阶层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的财富观和价值取向。陆建华认为,这意味着,在中国,不通过自我奋斗就成为有产者不再是一件可耻的事。财富的合法继承也将受到法律保护。而在生活方式上,蜜糖里泡大的“富二代”很容易就接受了奢侈品消费,而非温饱型的等级,这将对其他阶层,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
“富二代”的合法性考量
陆建华认为,目前,第一代富人对“富二代”在一定程度上的“炫富”进行了约束,有些是出于恐惧,有些则是出于爱护孩子的前程。陆建华说,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意识阶段:致富一代的合法性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民意承认吸收,“富二代”的合法性也就多少有些疑问。
近两年,有关开征“遗产税”的呼声不断增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对本刊表示,开征遗产税,能更好地让公民财富的一部分合理合法地留下来;而这是经过产权鉴定的,是国家法律保护的,也有利于让第一代教育“富二代”更好的接班。
李曙光认为,倘若对中国财富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视若无睹,不在制度上进行调控的话,将在更大程度上降低社会效率。因为很多年积累下来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链条都会被打乱,而收入差距的拉大对中国总体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稳定都有影响,会成为不稳定的一个导火索。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够过分强调公平,以免打击创业者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中保持平衡,这是一个太需要探索的话题。李曙光建议,在相关法律还没有出台以前,目前可以从舆论、观念、意识上引导,将富人的部分财富通过捐献等方式回馈社会,达到财富调节目的。
他提出,把财产留给不肖子孙还不如给社会,当然他不否认,也有很多“富二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无论有多少争议,“富二代”,正在诸多复杂的目光中,粉墨登场。而能否突破“从穷光蛋到富翁,从富翁到穷光蛋”的富人家族的此前宿命,全凭他们自身的实力与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