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图片库
时 尚 | 汽 车 | 房 产 | 视 频 |精品商城|供 稿|产经资讯 |专 稿| 出 版|广告服务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浙江:台风漩涡中的96小时

2004年08月30日 11:21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96个小时内,一次“相当于50万颗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台风席卷了中国商业最活跃的温州和台州地区

  文/王刚

  “这是一次相当于50万颗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台风每钞钟都释放6颗原子弹的能量”。

  8月17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习近平用这样的话形容8月12日晚在浙江台州温岭登陆的14号强热带风暴。

  台风名为“云娜”,在它15日离开浙江之后,才被定义为1956年以来中国遭遇的强度最大的一次台风。

  而它所袭击的对象,却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贸最具活力的地区——台州和温州。

  温州:中国商都的飞来横祸

  “那不像是风的声音”,这是“云娜”带给温州出租车司机邵康明的最初印象。地处东海之滨,台风每年来之,但这一次显然不同寻常——一夜之间,大一点的树木被连根拔起,高速公路旁的巨幅广告牌纷纷不翼而飞。台风过后,被水淹坏的私家车挤爆了修理店,更多的人不得不重又回到以人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

  官方的灾情统计显示,截至8月15日16时,温州地区受灾人口316.8万人,倒塌房屋8630间;毁坏公路259公里,输电线路722.6公里,通讯线路707.35公里,停厂工矿企业46387家,直接经济损失40.13亿元。

  在台风中,全温州地区共有46人死亡,25人失踪。其中温州北部的乐清市受灾最重,截至8月17日17时,死亡人数已升至40人。

  8月13日,即“云娜”登陆次日,乐清北部山区3个乡镇(龙西、福溪、仙溪)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100多间民房及中小学校舍被翻滚而下的泥石流冲毁、掩埋。

  乐清市龙西上山村,靠近乡政府的400多户民房依山而筑,正面是条河流,村子东面有一条宽越200米的坡型谷地,“泥石流就是从这里淌下来的”,村民岳不安说。

  当天凌晨4点左右,风雨交加,岳不安从床上爬起来,不一会儿便听见一阵闷响由远而近,房子也随之晃动起来。他急忙冲出屋外,“算是捡回了一条命”。黑暗中望不到边的水和石轰隆泻下,“许多滚下来的巨石大如重型卡车。”

  泥石流一路蜿蜒而下,埋没了民房,填平了河流。

  据乐清市防汛办人士说,此地遭遇泥石流,在预料之外。之前,乐清上下曾一致认为“这里地质没问题”,因此在台风来临当晚,当地村政府并没有要求村民及时撤离。乡党委书记刘翔璋说,当地水文站测定,当天这里不到24小时的降水量超过了800毫米,暴雨有可能是造成这场意外灾害的元凶。

  在乐清市仙溪镇,村民们遭遇了同样的厄运。泥石流裹挟着巨石从耳边呼啸而过的那一刻,他们才接到了“水库可能坍塌,必须撤离”的通知。

  温州市气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总的来说,抗台防御工作还是及时的,紧急撤离了沿海18万群众。但是依旧出了纰漏:先前预测,台风将在温州以南登陆。“我们重点防着南边”,却没想到“云娜”最终在台州市下属的温岭市(温州以北)悄然压境。

  台风中的台州

  受到正面袭击的台州市,在台风中损失更大。据统计,台州9个县区全部发生灾情,受灾人口416.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5.7%。死亡106人,另有1600多人受伤入院。台风造成46941间房屋倒塌,21万间损坏,几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亿。

  受台风影响,台州椒江、黄岩区两区内的工业厂房损失尤为惨重。一些小型工厂已无力恢复生产。

  台州市路桥区,这里原本是个商贸集散地,批发市场云集。而如今,只剩一片狼藉。市场上巨型钢架结构的顶棚,被台风成片抛起、揉碎,然后丢弃路旁,像一张张被揉做一团的纸。

  这里台风强度一度达17级。17级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可以将把一个人轻易吹走”,台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主任邵辉说。邵举了个例子,椒江区一个人,因为好奇,在阳台上想看看台风究竟有多么猛烈,最终被吹落楼下酿成惨剧。

  17级台风之下,一些巨型的广告牌成了伤人利器。据不完全统计,台州市内90%以上的伤亡人员,皆是被倒掉及高空坠落的广告牌击中受伤。而在省会杭州,当地政府显然早有准备,台风来临之前,这些容易伤人的广告牌已被先期撤除。

  台风过后,邵辉拒绝向记者透露过多细节。而该单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讲到,事先没有预料到“云娜”将会从台州温岭一带登陆,人员没有及时撤离,况且“风实在是太大了”。

  事实上,台风“云娜”自形成到登陆的60个小时内,浙江省各地气象部门始终密切关注着它的动向。如果真是如此,这应该算得上是一场“胸有成竹”的备战,而在实际中,却出现了众多的无法预料。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32期,总第194期)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