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26日 星期四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中新百货 |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两会前瞻:“三农”正逢破题时 官方亮务实姿态

2004年02月26日 06:11

  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五日电 题:“三农”正逢破题时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沿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路子走了二十多年,今天的中国必须考虑让另外一大部分人也尽快富起来。这其中,占比重最大的便是农民。

  在猴年开春之际即将参加“两会”的代表与委员们,能否为中国农民致富画下清楚的“路线图”?

  数千年来中国都以农立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三农”问题仍是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绕不开的难题;农村、农民、农业,依然也是每年“两会”必修的主要科目。

  这个农字总令人不免沉重唏嘘,亦让人有所憧憬。但或许多年以来还是沉重占了多数。

  两年前开始的税费改革,被称为中国农村继土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三次改革。但伴随这次改革拉启大幕的,是最近六七年来农民收入持续的缓慢增长,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在一些西部地区的农村,不亲身走到那里,也许你很难相信,不少农民一个月的平均收入仅百来元人民币,他们脸上的皱纹如同山间的沟壑。

  情况若再不改观,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农”字所累。让农民的日子都好起来,不可以再拖。兹事非但关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更涉及社会能否稳定太平。

  新一届中南海高层显然深谙其中道理,亦显然身体力行将更多精力置于“三农”问题。曾在西部贫困地区工作的胡锦涛、温家宝,在过去一年中,均屡次深入乡间访贫问苦,踏田埂上炕头,拉家常问民意,其间不乏走访洪水灾区,过问民工薪资。

  多年来,中共中央每年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出台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已成惯例。去年却于年初与年尾先后开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两个文件,二十年来仅见。

  官方解释称,去年底的会议系因今年春节较早,故提前开会以使相关意图在春节前就能贯彻。在春来早的一年,官方在“三农”问题上亮出务实姿态。

  正是这提前召开的会议,带来了被称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连续五年下发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此番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时隔十七年。

  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增加财政对农开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扶助农民工、改革征地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种种举措,显示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将向“三农”倾斜。继续减负,重在增收,“实招”颇多的一号文件,具有公认的高含金量,此亦为务实、以人为本之道。

  作为一个迅速响应的例子,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杭州已决定,明年便让全市农民的农业生产实现“零赋税”。

  自然,作为重大利好的一号文件亦非完美。如何打破城乡差距的“马太效应”?如何突破税费改革的“黄宗羲定律”怪圈?在推进具体政策细化落实和完善的过程中,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下更有一个急迫而具体的问题,禽流感疫情势必对散见于中国农村的养殖业构成一定冲击。针对于此的弥补措施必须及时且到位。

  近来让舆论感到震撼的,还有一部《中国农民调查》。这部给现实“三农”问题揭开不少“丑”亦提供不少思路的长篇报告文学,言之凿凿,忧之切切。这样的书能获公众的相当关注,于“三农”是好事。

  这个天大的“农”字,既可能给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拖后腿”,也可以是中国发展潜力最大之所在。“三农”问题文章很多,中国正一一破题。即将进京的“两会”代表、委员,相信对此会有真知诤言。完

 
编辑:张明

专题网站:2004全国两会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