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和当地的华文作家聊天,提起在香港似乎也有些名声的以法文写作的某年轻女作家,他们脸上立刻露出不屑之色说,其实,以法文写作的华人作家,戴思杰最好。
戴思杰就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原著作者及导演。在法国居住近二十年的戴思杰,作品均以法文写成。不久前,戴思杰以新近写成的法文小说《狄先生的情结》,获得由清一色女性作家担任评委的当前法国文坛最高荣誉大奖之一“费米娜奖”。戴思杰的作品笑中有泪,却不落俗套,在《狄先生的情结》里,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创作故事情节,取得了小说艺术上的成功。
其实,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之外,戴思杰在法国电影界也很有名,他曾就读法国电影学院,第一部执导的短片在中国拍摄,其后执导《China, My sorrow》,在Jean Vigo Award中获奖,他执导的电影作品还有《The Eleventh Child》和《Le Manguer de lune》。
和香港结缘
戴思杰和香港,也有渊源,二○○三年三月,香港举办“国际文学节”,以他第一本自传体小说《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声名大噪的戴思杰也应邀出席。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二○○○年冬季最畅销的小说,单在法国就已卖出五十万册,并赢得多个奖项。至今为止,除了中文,该小说已有二十五种语言的译本。它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偏远小山区为背景,展开上山下乡的两个男知青和当地美丽小女裁缝的一段爱情故事。两位知青在追求的过程中,以刚开启他们心灵的欧洲文学大师的作品,企图打动她的芳心;她慢慢受到感染,爱上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因为她从中看到了女性的独立气质和精神。她的心灵窗户被悄悄打开,她渴望能够飞出封闭的地方,去见识还未见识过的外面的世界。
《小裁缝》反响不俗
在香港,戴思杰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以他的小说广为人知,而是因他的电影而知名。比如曾在香港公映的《小裁缝》,这部电影便是根据他的原著小说《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改编拍成的,并且由他执导。
《小裁缝》荣获二○○三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参与“香港第二十五届法国电影节”和“康城影展”。
戴思杰执导的下一部影片,是由Lise Fayolle监制的《The Botanists Daughters》,这是关于两个女性的故事,去年夏天在越南开拍。在法国居住近二十年的戴思杰,至今仍持中国护照,他曾说:“因为我不需要自问我是谁?,我就是在法国工作的一个中国人!”(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