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3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日本首相小泉无视和平力量的反对,再次参拜靖国神社。继西北大学事件后,此间再次煽起了中国大学生的反日情绪。
“今天大多数的中国大学生不喜欢日本,想到日本,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憎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陈生洛博士说。他指出,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具有反日情绪,主要是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以及战后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暧昧态度造成的。
参拜靖国神社难以容忍
根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卢德平博士在北京部分高校所做的调查,逾八成的大学生认为,日本政府目前对于二战问题所采取的态度是错误或难以接受的,参拜靖国神社和篡改教科书尤使大学生难以容忍。
陈生洛认为,这种以反日情绪为主导的日本观,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凡是了解中国过去一百多年历史的人都清楚,日本是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不仅仅远远超过了其它帝国主义国家,而且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野蛮和残忍,在人类战争史亦属罕见。
二战结束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在这五十多年里,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一直闪烁其词,态度暧昧,既不严肃认真地反省历史,也不愿意坦诚明确地向中国人民道歉,而且还经常利用一些小动作,模糊战争问题上的大是大非,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陈生洛分析指出,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作为中国民众中最敏感、最容易为爱国主义情绪所感染的群体,中国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讨厌和憎恶日本,应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种观念,实际是对日本侵华历史和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暧昧态度所做出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反映。
陈生洛称,日本政府只有严肃地对待历史问题,在历史问题上真诚地给中国人民道歉,求得中国民众的原谅,中国大学生和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中日友好才能在民间层面逐渐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学子并不全面否定日本
但是,中国大学生并不全面地否定日本,并不认为凡是日本的就是坏的,没有极端主义的民族主义倾向。他们对日本的某些方面也给予明确的肯定。很多中国大学生喜欢日本的漫画、音乐和偶像青春剧,喜欢日本的汽车、家电等产品,钦佩日本在二战后所获得的经济成就。一位大学生说:“它的经济发展,确实是比较好的。它在二战中的损失还是非常大的。那时,它的起点几乎与中国一样,甚至可以说它还不如中国。但是,经过这几十年的时间,它有现在这种规模与美国抗衡,这其中肯定有值得中国思考的地方。”
中国大学生对战后中日关系的理解也存在着片面性,往往有意无意把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矛盾纠葛看成了战后中日关系的全部。
全面看待战后中日关系
因此,道歉问题、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以及日本右翼的一些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言行,常常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而往往忽略了在战后五十多年,中日双方有识之士为促进两国友好进行了不懈努力,以及中日建交三十年来中日关系发展基本顺利的基本事实。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还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思维习惯上的单向性。中国大学生总是习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用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去诠释、解读和评判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在发现对方的想法与自己不一致时,往往从道德上怀疑对方的动机,从道德的角度进行批评,而不是从文化上去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