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李超洪的人,有人说他是不幸的。当他刚刚学步要走向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场小儿麻痹症夺走了本属于他的平坦世界。
也有人说他是幸运的。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参加工作后还读完了电视大学。近20年来,他主编、编著、参编、出版了《湖北公路史》、《湖北公路年鉴》(1993-1996)、《筑路者之歌》、《荆州地区组织史》公路部分、《荆州年鉴》(1995-2001)公路部分、《荆州公路十五年》、《招商引资指南》等部分,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60余篇文史研究文章,还在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上发表了300余篇报告文学、通讯、新闻等作品,撰写文字共达320余万,其中编著的《不残的人生》一书,29万字,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反映了世界各国残疾名人奋斗的足迹,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主编的《荆州公路史》,32万字,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是湖北省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地市州级公路史,获湖北省交通系统史志(年鉴)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总纂的《荆州地区志》,140万字(主要负责25万字的撰写),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获湖北省志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半个世纪的路》,86万字,是湖北省交通系统第一部大型建设图书;独立撰写的《半个世纪的路》,86万字,是湖北省交通系统第一部大型建设图书;独立撰写的《荆州古代道路文化》填补了国内道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硬笔书法作品26次在国际及全国性大赛中获奖,其中多次获一、二等奖,被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等10余个全国性的书法组织吸收为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并选送到中国美术馆及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参加展览。1997年被湖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破格晋升为社会科学研究系副研究员。并获得国家和省市级一连串荣誉称号。残疾是命运的挑战
那还是在他一岁半刚会学步的时候,一场小儿麻痹症就把他的两条腿揉搓成两根绵条,丧失了行动的能力。3岁那年,他整整在医院里躺了365天,才勉强治好右腿,但左腿却萎缩变细,使他难以独立行走。当同龄人像小鸟一样在蹦跳、歌唱时,他只能坐在家里眼巴巴地看着流泪,他就是这样在孤独和苦闷中度过了自己不幸的童年。
14岁那年,他在上海华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医生用锤子敲开他的膝盖骨,进行矫正、移植,一次手术往往要持续4个多小时。手术之后剧痛钻心,常处于昏迷状态中,但他总是咬紧牙关不叫一声痛。为了分散注意力,减轻病痛和不影响学习,他经常躺在床上心里默诵着散文名句、英语单词、回想着数学公式、物理符号和化学方程式。
1978年,他高中毕业,第一次报名参加高考。但因医治残腿而耽误了学习,落榜。
因为残疾,他不能上大学;因为残疾,他不能顺利参加工作。在家待业的日子里,他就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长,选定了“写作”和“文史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暗暗发誓要在逆境中闯出一条自学成才之路。
从此,他醉心于积累资料、借阅报刊、抄录卡片。在图书馆里碰到不能外借的书籍时,他就带着馒头、饼干,坐在那里整天整天地抄写。为练书法,他把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还有当代黄若舟书写的钢笔字贴,不知临摹了多少遍,边练边研究各种字体的笔势、间架、章法、探索书法技巧。就这样,经他练过字的废纸,足足堆有几尺高,一撂撂地垒成台阶,托举他去采摘成功之果。
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深深懂得,残疾对于不相信命运的人来说是一种真正的挑战。奋斗是成功的阶梯
一个名人曾经这样说过,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1981年,他终于有了工作。一名残疾青年被爱才惜才的荆州地区公路总段(现荆州市公路管理局)破格录用为工作人员。单位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安排他在办公室抄抄写写。不久,中央电视大学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消息,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他干涸的心田。不能读名牌大学,他就业余上“电大”。经过努力,他终于成了电大中文专业的首届学员。
电大毕业后,为了发挥他的特长,单位领导先后安排他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宣传和编史修志工作。
1988年,单位领导把《荆州公路史》主编的任务交给他。对此,他异常感动:“作为一名残疾人,不能肩挑背负,不能像健康人那样修路架桥为民造福,但我有一双手和健全的大脑,可以拿起笔书写公路发展史,讴歌养路工人高尚的情操,来报答党和社会对我的一片深情。”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驱使李超洪一头扎进浩瀚的史海中。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收集三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古道的史实资料,他在翻阅了《三国志》、《资治通鉴》、《江汉考古》等史籍资料后,专程来到当年曹操屯兵的洪湖乌林古寨,走访当地老农,实地考察华容古道走向,拍摄华容古道石碑照片。这次考察之后,他撰写了一篇考证华容道的专文,发表在《中国交通报》上,后又写进了公路史中。
1993年,作为湖北省第一部地市级公路史——《荆州公路史》,32万字,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后,即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好评。
与此同时,他参与编辑讴歌道工的报告文学、通讯集——《筑路者之歌》,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养路工人的赞扬,其中他撰写反映养路工人的人物通讯《跋涉者的足迹》获得了荆州公路系统征文唯一的一等奖。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积极向各级报刊、电视台、电台投稿,每年上稿都在数十篇以上。特别是在1998年,荆州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洪灾,水毁公路严重,为了全面反映数千名养路职工战洪灾保畅通的丰功伟绩,他拖着残腿,多次深入到抗洪第一线采访,撰写了80余篇稿件先后在《中国公路》、《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养路工人的士气,为取得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被荆州市经委系统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成为全市受到表彰的唯一一位残疾人。奉献是人生的升华
他站稳了脚跟。同时为了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站起来,他还希望写一本有关残疾人的书。
残疾人重塑人生,不受国籍、种族、地域、肤色的限制。他想,如果让残疾朋友多听听一些自强不息的动人的故事,那么全人类还将会释放出多么可观的创造潜能啊!
从1982年起,他开始搜求各种可以见到的报纸、期刊、书籍,仍不满足,于是直接向各国驻华大使馆去信,请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使节为他提供资料。
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瑞士、丹麦、瑞典、澳大利亚等大使馆都给他寄来了大量资料。美国残疾人通行国际组织、加拿大盲人音乐家协会会长比尔·欧文先生也不远万里为他寄来了资料。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他收集了数百万字世界各国残疾名人的事迹资料。
他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选择了世界五大洲、100位残疾名人的业绩重新撰写成稿,其中有声名显赫的总统、总理、部长;有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文学家;有聋、哑、盲、瘫而名扬四海的歌唱家、作曲家、企业家;有自身饱受伤残折磨,却以助人为使命的社会慈善家。
他把这些动人的故事认真地誉抄好,寄往出版社。
当收到河南教育出版社将这本书正式纳入出版计划的通知时,生性刚强的他两眼湿润了。他辛辛苦苦忙碌了这么多年,不就是想燃起这一把火,照亮千千万万残疾和健全朋友的心扉吗?!
1994年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也是他终身难以忘怀的一天。就在这天下午,他呕心沥血、辛勤笔耕10余载撰写的长达29万字的人物传记《不残的人生——百位海外残疾名人的奋斗足迹》一书在武汉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湖北省“四大家”及有关交通、公路、残联、宣传、出版、新闻等部门的领导和代表近百人参加了首发式。
近期,李超洪主编的一部拟定名为《世纪对话》、反映世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书籍正在紧张撰写之中。“人生如登山,风光在险峰”,我们期望他在未来的岁月里,再攀高峰。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