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所谓“老字号”,是积几代人心血、花上百年乃至几个世纪的时间培育和传承下来的品牌。药类也好、食品也罢,只要是“老字号”,其配方和生产工艺大都有独特之处,其效用、品质等被民间广为承认。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老字号”正面临尴尬,甚至失传或消失,应引起我们的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老字号”比当今被电视、报刊炒作“一夜成名天下知”的“新字号”仍有相当的份量:她包容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湛的生产工艺和浓烈的民族情感。
愿更多的中华“老字号”再现勃勃生机。
“唐老一正斋”是在康熙初年创立的膏药铺,所卖膏药名扬海内外,在太阳星城爱心之旅采访团来到镇江时,记者在“五条街”上巧遇了“唐老一正斋”膏药铺的第十一代传人唐正北先生,听他讲述了有关唐老家的一些历史片段和目前的生存状态。
唐正北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近期的《镇江市志》,记者看到在首章“大事记”15页,有这样的记载:康熙年间1662-1722年,唐守义秘制益症膏,后开设一正斋膏药药铺,产品远销国内外。
据了解,“唐老一正斋”的创建比“同仁堂”还早了整整8年。曾几何时这南北两家药店生意兴隆、名享中外,民间一度有“北有‘同仁堂’做南方人生意,南有‘一正斋’做北方人生意”之传说。不过,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现在却是“一家兴,一家衰”,“同仁堂”集团成为了国有大型一类企业,而“唐老家”却在面临没落的绝境。
中国最早的注册商标
据了解,早在民国十九年,唐老家就注册了“唐萼楼”商标。
记者在《镇江市志》第三十八卷医药篇看到,在《概述》一章开头文字即介绍:“镇江药材资源丰富,利用中药治病历史悠久。清康熙年间开设的唐老一正斋膏药铺,以‘一正膏’著称。在1991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成药学》第20页也提到:膏药目前仍有一定应用,常见品种有镇江膏药编者按:镇江民间习惯称“一正膏”为“镇江膏药”……狗皮膏编者按:同仁堂产品……
据说,清朝年间河道总督陈鹏年负责治理镇江水灾,当时广大河工多患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病症,陈于是把一正膏发给河工们用,效果很好,于是一正膏在黄河中下游和山东一带广受欢迎,甚至在北方有嫁闺女时用它做陪嫁的风俗,因此镇江人传说“一正膏”是“茅山的菩萨招远不招近,过了黄河就放香”。到第八代传人唐萼楼经营该店时,唐老家的生意达到了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没有现代的标识,造假卖假的事情经常发生,唐萼楼因此成了现成的“商标”,来买药的人们都要看到他本人才敢买药。唐萼楼去世后,为了方便人们辨别真伪、防止假冒,第九代传人唐端芝于民国十九年,在全国首次注册了“唐萼楼”肖像商标,这也是全国最早的专利之一,而“唐萼楼”也成为全国最老的肖像商标之一。
中华“打假第一碑”
据了解,石门楼店堂内的《奉宪勒石永禁》碑,立于清朝同治八年,是最早有关中国打假历史的明文记载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打假第一碑”。
记者细看碑文有“尔等当知一正斋老店秘方利济久经驰名,只此唐家并无分铺,毋许私制假膏冒混牌戳图利病民。倘有故违以及籍端诈扰,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等字样。唐先生介绍说,这是因为当时唐家祖传的一正膏治病神效,在康熙到同治的两百年间某些有权有势的不法之徒为了赚钱,私下制造假膏药,假借一正膏的名称卖出,这种恶劣的行为不但误病害人,还严重有损唐家信誉,因此从康熙54年1716年开始到同治8年1869年,唐家第一代到第七代人,为取缔假药做了连续不断的艰难诉讼,每次取得胜诉,官方都颁布布告警告造假者,但由于布告是在纸上印刷的,经风吹雨打之后就失去了警示作用,假货便卷土而来,直至同治七年七世祖举人唐沐呈诉,终于在同治8年,奉督、抚、臬、道、府、县六级官衙,领批乐石永禁碑,以此永远禁止伪劣假药。
唐老家七代人打了近两个世纪的维权官司,作为第十一代传人的唐正北也曾为了维权,进行了近十年的诉讼,但这却是一场未完成的官司。他解释说,从1992年开始,“唐老一正斋”经政府同意注册商标,但目前,销售“一正膏”的却不止他一家。他翻开一堆记载有关其他药厂借“唐老一正斋”字号买药的资料,记者看到其中《江苏医药企业》1992年第三期,有一篇由镇江某药厂所写的文章,里面写到“……镇江膏药。它是镇江中药厂的主产品,是由唐老一正斋药店“一正斋”沿革发展而来的……。‘一正膏’虽然疗效很佳,但由于处方庞大,其中有些药材紧缺,使批量生产受到制约,不能满足广大人民防治疾病的需要,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的医药遗产,解决群众用药难的问题,镇江中药厂先后两次组织……对一正膏的处方全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筛选、整理,将‘一正膏’更名为‘镇江膏药’”。
“老字号”面临诸多尴尬
江苏还有不少“老字号”和“唐老家”一样,都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发展危机,就近而言,镇江有30多家老字号,只有餐饮方面的老字号能办得有起色,如宴春楼目前还挺红火,其它的老字号大都亡的亡、衰的衰,过去最富盛名的几家老店都已经消失不见了;在南京市,41家老字号中仅6家盈利,还有15家仅仅能维持生计。而据他所知,到目前为止,江苏省,以及镇江市尚无具体的保护、扶持老字号的政策法规。
中华“老字号”的今昔相当尴尬,但直到现在,“唐老一正斋”也没有获准在全国市场经营。唐正北告诉记者,“一正斋”有1956年前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的“药字54”号,但这还不够,现在要有“药准字号”才能在全国市场销售和做广告宣传,为了这个“准字号”,他也已经在省市相关单位奔波了十几年,但得到的答复无一例外,就是“一正膏”必须要按新药来进行申请、上报才能审批。他说:“但如果这样,我们至少要进行22个项目检测、审核,而这些项目引进了国外的标准,多是针对西药而言的,这不符合中国传统中药的标准,所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有可能还是无法拿到“准字号”;另外这要花上几百万元人民币,我们实在承受不起。”目前,“唐老一正斋”身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代文明造成的双重尴尬之中。有人曾经概括过老字号生存的现状大致分为三种:名存实亡,名存实存和名亡实亡。很多人都知道,由于战争和文革等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大部分的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华老字号从此走向衰弱。唐老一正斋也就是在此时开始走向了没落。
据唐正北先生回忆,1937年,日本入侵镇江时,将唐老家的原址烧毁,只剩下现存的一面墙和毁损严重的门楼,门楼上由道光状元李承霖所题写“唐老家铺”招牌也不知去向。
50年代因公私合营,很多“老字号”的私有经济成分被取缔。据唐正北口述,在这种环境下,“唐老家铺“于1956年被并入新建的镇江制药厂,1965年镇江中药厂又在以“一正膏”作为主要产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唐老一正斋”从此几乎销声匿迹。
直到进入市场经济,如“同仁堂”等老字号在改革中幸运地走向了繁荣,而唐老家却因各种原因,始终摆脱不了困境。唐正北告诉记者,为了唐老家能重新开业,他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才于1992年在身为美籍华人的弟弟的帮助下,争取重新注册到“唐老一正斋“商标。
“老字号”需政府扶持
“‘唐老一正斋’太可惜了!”他惋惜地说,“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曾经蜚声海内外的百年老字号全国难得,是国家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政府重视”。
关于“唐老家”产权和药准字问题,他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到目前镇江中药厂还借着唐老家一正膏的影响来销售该厂膏药,这对‘唐老一正斋’来说是侵权,而政府方面也不可能把中药厂撤掉。如果是我来处理,可以考虑‘唐老一正斋’和镇江中药厂合并,实行股份制”,“在申请药准字的时候,‘一正膏’属于传统中药,是最早经公商部批准经营的药品,从清朝开始就深受百姓所爱,疗效众所周知,独断的用新药标准去衡量不妥当,而作为新药申报要投入一笔巨资,且申报结果不可预测,这对于唐老家目前的状况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有关单位不应该太绝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矛盾和利益问题,但最关键的是政府重视不重视,只要重视了,办法总会有的。”
“老字号”呼唤法律保护
“‘唐老一正斋’从来只有一家,这在《奉宪勒石永禁》中都写得很清楚,只有‘一正斋’才有权利卖‘一正膏’,现在‘唐老一正斋’已经重新注册,按照法律,其它药厂不应该再继续打着它的旗号卖药,否则就应该属于侵权行为”。唐正北说,这种侵权行为一直在继续着,而一些药厂为了赚钱,偷工减料,大幅度删减药方,已经不是真正的“一正膏”了,为了维护权益,他不断地奔走于省市有关部门,却始终得不到解决,现在这些部门的人一看见他来就惟恐避之不及。
唐正北认为,这里涉及着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某些药厂,借“一正膏”的名销售膏药,年产量可以突破千万张,成为该厂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如果不这样,药厂可能会倒闭,很多工人就要下岗。唐正北说,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会造成不良后果,他已经停止为此打官司。
与此同时,“唐老一正斋”可以说是在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生存着。唐正北着记者绕着唐家转了一圈,古老的唐家门楼与周围的现代建筑显得那么的不协调,它被周围的高楼紧紧地包围着,显得孤立无援。唐正北介绍说,1982年,唐老家旧斋被列入镇江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旧址四周6米的保护控制范围之内不得建高楼大厦,以达到保护文物单位本身和其生存环境及风貌。而事实上,众多建筑还是视若无睹地紧挨着唐老家相继建起来,现在唐老家房屋已经有数道裂痕。面对种种困境,老先生充满担忧地说,“长此以往,‘唐老一正斋’恐怕是要被永远湮没了。”
(来源:《华夏时报》,记者: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