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十一月二十日电 (记者崔煜芳)三年级小学生刘欣是跟随父母从安徽来沪的农民工孩子,现在的学校是他在此地就读过的第四所小学。父母的流动性工作让小刘欣过着不停转学的生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中跟着父母进城谋生的学龄儿童日益增多。
然而,农民工子女难以同户籍儿童一样,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最近公布的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那些跟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的孩子,失学率高达百分之九点三。如何为农民工的孩子放上一张安稳课桌,成了大城市政府部门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上海是全国最主要的农民工输入地城市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已接近三十二万,百分之六十以上就读于简易的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学规范与质量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农民工子女渴望得到更好的教育和一视同仁的关爱。
为了同一片蓝天下的花朵,上海各区县教育部门近年来把为农民工的孩子安上一张安稳的课桌提上了议事日程。上海闸北区所有公办中小学不久前全部向外来人员子女开放,实现外来人员子女和上海小伙伴一起享受平等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早在三年前就专门无偿拨出校舍,并推荐上海市A级办学单位育辛进修学院筹建希望工程性质的育辛外来人员子弟小学。
育辛进修学院郑民桢院长说,该校的六百多名孩子来自全国十四个省地,其中大部分孩子的家长在市区从事工地建筑、城市环卫和小商小贩等,属于城市贫苦阶层。学校完全按照市教委规定的公办小学教学要求设置课程,并把教学管理和考核全部列入公办小学管理序列。办学三年来,学校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被中华全国职教总社正式命名为“全国送温暖工程”基地之一。
郑民桢院长对记者说,“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最近有关农村教育问题的讲话。作为教育界人士,郑院长深感责无旁贷。他指出,今天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覆盖全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有待时日,然而我们不能因此亏待了现在的孩子。他希望各界有识之士能更多地关爱“眼皮底下的希望工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