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文/许纪霖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学理念无法一统,也不必硬统。
各个大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类型性质,发展出自己独家的大学理念和评价标准。有个性的就是好大学,有独特风格的就能做百年老店
关于北大改革的争论,从教师聘任制度最后上升到大学理念:是把中国的大学办成一所与美国接轨的世界一流大学呢,还是蔡元培所倡导的以人文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或者是拥有学术自主权的华人大学?各种说法,莫衷一是,有的还为之动了气。
与美国接轨也好,人文博雅也好,华人大学也好,照我看来,每个理念都各成其理,单列开来我个个赞成。北大该采用哪个理念办学,那是北大自家的事,旁人无须多嘴。问题偏偏在于,中国人最喜欢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北大是公认的中国大学领头羊,头羊往哪个方向跑,羊群就会一窝蜂奔向哪里。明里说的是北大,暗地里争的是全国大学的总方向。
一个国家的大学理念要不要一统?领导们喜欢一统,这样管起大学来方便得多,设定几个参数:博士点多少?重点学科多少?两院院士几个?人均科研经费几何?坐在电脑前面,将统计表发下去,报上来后输入电脑,啪地一声按Enter键,各大学的排名就出来了。还可美其名曰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乃一统化也,管理的一统首先要求大学理念的一统。那么,不一统于科学,一统于人文行不行?我自己是吃人文这行饭的,对蔡元培先生也心仪得很,给学生讲了许多北大的古老神话以后,自己的底气也不足:当年的大学乃精英教育,社会远不及如今世俗化,自然可以博雅得很。而今工商金融时代,博雅之士有几个无妨,倘若个个都高谈阔论,谁来负责将“神五”送上天?
华人大学理念我也赞成,如今英文像当年欧洲的拉丁文和中国的文言文,成为贵族文化的标志,还有以英文教唐诗的稀奇之事。不过,文化是有国界的,科学技术没有祖国,全球化时代如何本土化,说说容易,真的化起来还是颇费周折。
争论到了大学理念这一层次,事情就不那么好办。理念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通常是你死我活,不可通约。利益的分歧不要紧,可以通过妥协和交易加以解决。唯独价值观念的冲突,就像信奉不同的宗教一样,要让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相安无事,太难了。他们的心目中各自有一个神灵,真善美标准完全不一样,如何挤在同一块地盘讨生活?大学理念冲突何尝不是这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学理念无法一统,也不必硬统。最为国人心仪的美国,也从来没有统一的大学理念。哈佛是一个标准,高贵的人文博雅传统;斯坦福又是一种理念,道地的美国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偏偏专攻形而下,以科技领先自豪。美国的大学就像美国人一样,各有各的个性,你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比较。风格千姿百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迎合人们各种偏好。
一条查尔斯河绵延数里,比肩而立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各为其主,不屑攀比。加州伯克利和斯坦福在旧金山湾区各霸一方,你出你的前卫风头,我搞我的实惠硅谷,道不相同,不相为谋。至于我们这里很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那只是商业伎俩而已,且多如牛毛,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们当回事。哈佛、斯坦福们内心只有价值标准,不在乎蹩脚外行来为自己排坐次。
今天,上上下下言必称美国,何不在大学理念上也像人家那样百花齐放?北大可以人文博雅,尽出风流;清华尽管科技导向,与国际接轨;再搞几所华人理念大学,传统书院式的。各个大学按照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类型性质,发展出自己独家的大学理念和评价标准。有个性的就是好大学,有独特风格的就能做百年老店。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大超市里可以做到酸甜苦辣,味道齐全,学生们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不像如今,总是有一把行政的快刀,将各个大学切斩得整整齐齐,犹如规格化的螺丝钉一般,只有大小尺寸的区别。大学大学,不过是另类衙门,行政级别不同的同质体而已。
由此观之,关于大学理念的七嘴八舌,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国际接轨也罢,人文理念也罢,华人大学也罢,只要不把某家某派强加在所有大学头上,不妨都留给大学校长们备考。而主管大学的领导同志,是否也该搞搞新意思,将国际上的“多元”理念接轨过来,让每个大学都有个性发展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