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跨国经营:中国企业“走出去”策略四箭齐发

2003年09月26日 11:36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金杰

  中国企业为了什么而“走出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不仅仅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和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所采取的具体经营策略。

  中国对外投资方兴未艾

  根据1979年英国学者约翰·邓宁首次提出,并在此后20多年里由他和他的学生内热拉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的投资发展轨迹(英文简称IDP)理论,各国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流入,都要经历五个发展变化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IDP第三阶段:在初具规模的对外投资基础上,伴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将快速增长,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加。中国即将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经营活动中政府所起的引致因素越来越少:政府的作用更多的是制定引导性政策,在积极推动本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本国企业所有权优势最强、但本国区位特定资产优势最弱的领域;同时,由于许多领域的企业所有权优势都达到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抗衡的水平,面对国内市场需求的趋于饱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为寻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国内企业纷纷向国外投资。

  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还很小,但截至2002年6月底,中国在境外投资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均达50%。对外直接投资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中国企业“走出去”四动因

  邓宁对跨国经营动因做了系统调查,归纳出四种类型,即: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在这四大动因驱动下的“走出去”策略也体现了各自特点。

  首先,面对许多国家纷纷对中国出口产品提出的加税和反倾销等限制性措施,也为了解决国内相当多行业生产能力的问题,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海外投资,或者以本土化生产与销售的出口替代型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过去和今后一段时期跨国经营的最重要动因(属市场寻求型)。当前,在从事贸易替代型海外投资活动的中国企业中,最典型的当属类似日韩综合商社的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这些企业成为中国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另外,集中于家电、纺织、日用工业品等领域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也属于贸易替代型:它们在国内面临市场饱和与竞争激烈的局面,出口则饱受国外反倾销调查之苦,因而不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自然成了这些企业势在必行的发展新战略。

  其次,为了维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中国必须通过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机会尽可能地利用世界性资源。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就在能源行业,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以石油为核心的资源寻求型跨国经营同前述的贸易替代型跨国经营,都将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流动因。

  再次,技术获取(属效率寻求型)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因。这与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企业和90年代韩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动机略有不同:日韩企业是在关税保护壁垒内成长起来的,而且它们是因为国内市场增长空间不足才把触角伸向海外的;而中国企业是在中国加入世贸后,从海外引进能够在国内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技术。即使在以贸易寻求型为主的投资企业中,兼顾新技术的寻求与掌握也是推动它们进行海外投资的另一动机。比如,海尔集团很早就在美国设立了研发基地,其最重要的投资动机,还是属于以贸易替代为主的投资类型,但美国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也是令其垂涎并决意投资的重要原因。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从事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将技术寻求因素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最后,中国企业的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经营也越发引人关注。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中,跨国公司战略并购是一个重要特点。对于那些希望进入世界级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而言,仅定位于贸易替代型或资源寻求型跨国经营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对处于IDP中的阶段更高的发达国家,还是对处于较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以长远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向这些国家投资,在今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都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也只有这种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经营活动的增加,才能使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更大的实质性提高。

 
编辑:闻育旻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