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美贸易存在“迁移”假象:中国没抢美国人饭碗

2003年09月01日 17:40

  中新网9月1日电 近一段时间,“中国产品威胁论”甚嚣尘上。美国有一些企业认为,中国成为出口大国对他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美国“拯救美国制造业(SAM)”组织甚至宣称,美国制造业应该“对中国扣动保护主义的扳机”。而人民日报今日发表文章,从北京中关村采购电脑一件小事,透视了中美贸易中的种种实现,有效地驳斥了美方的观点。

  时下流行DIY(自己动手做),也赶时髦,自己要组装一台电脑。到北京中关村遛了一圈,找了能拿到大规模采购价格的朋友,买了一大堆电脑散件。看看产地,CPU是美国的,硬盘、显卡、网络设备也是美国的,光驱、内存条、显示器是韩国的,软驱是日本的,以上这些零部件都产自业界著名的电子设备公司。

  国产的零部件有:铁壳子的机箱、键盘、鼠标、音箱等。采购进口的零部件花了4860元,国产部件花了310元,组装起来总价5170元,市面上同样配置的主流品牌价格为6999元。去年,笔者在华盛顿的商场里特意做过调查比较,中美两地市场上的电脑几乎是同步上市,价格相差无几。

  约略算了笔账:用大规模采购价购得的零部件自装电脑,比购买品牌电脑节省了1829元。也就是说,让厂家来组装这部电脑,再加上所有流通环节,厂、商家的毛利润为1829元,占26.2%,进口部件4860元占69.4%,国产部件占4.4%。

  组装一台电脑,连带商家的毛利,中国人拿到的只占30%,其中技术利润极其微小,绝大部分是廉价劳动力利润;另外70%的价值则属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厂商。这就不难解释2003年上半年,在中国的贸易顺差下降70%的情况下,为什么对美的贸易顺差还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那些美国公司或原本向美国出口产品的外国公司,如今转往中国进行生产产业转移产生了“迁移效应”。

  事实上,电脑几乎在中美同步上市,而价格相差无几,让美国消费者实实在在地买了便宜货,这种贸易逆差绝对有益于美国。事实上,在过去几年,美国对华出口的增幅超过15%,2002年对华出口的四大类产品,如民用飞机、半导体、工业机械和电信设备,在过去4年中增长了37.4%,这些产品的出口给美国创造了高薪就业机会。事实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有助于美国企业继续保持对主要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从笔者动手组装的这台电脑来看,美国企业所宣称的“威胁”,实际上是因为产业“迁移效应”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增大。

  向美国出口的许多电子产品仅仅是在中国组装而已,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132亿美元“中国制造”的电脑,比1998年增长了78亿美元。这些电脑中的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全是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进口的,按比例推算,132亿美元中最多只有30%算是真正中国制造的。

  再说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和鞋类,这些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在过去20年从不到10%上升到60%;另一方面,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这些产品,对美出口加起来所占的市场份额却在直线下降。过去10年,亚洲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了50%。

  因此,我们明白了,原来是产业转移导致的“迁移效应”,使美国有些人误认为中国对美国工人就业机会构成了竞争威胁。实际上,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安装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线从亚洲其他国家迁移到中国,这对流入美国市场的产成品没有多大影响,对美国的就业也不会构成什么威胁。事实可以清楚地说明:中国没有抢美国人的饭碗。(周泓洋)

 
编辑:闻育旻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