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建成亚洲最大风洞群 助研歼10宇宙飞船(图)

2015年06月08日 10: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歼十”在1.2米×1.2米风洞做试验

   新型飞机、神舟飞船、高速列车等在研制过程中都离不开风洞的“千锤百炼”。风洞,是一种产生人造气流的管道,用于研究空气流经物体所产生的气动效应。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坐落着亚洲最大规模的风洞群。在这里,记者有幸了解到我国的风洞事业,更有幸接触到为我国风洞事业默默奉献的气动人。

   引领未来航空航天科技

   “十二五”以来,中心累计风洞运行20万余次,试验成果直接服务于数十个重点装备型号。目前,数十座风洞正同时运行,100余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在这里全面铺开,数十个关键气动难题已取得历史性突破......

   作为某新型飞机气动关键技术研究与型号试验任务的主要承研单位,中心承担了绝大多数风洞试验任务,为飞机选型和首次飞行试验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我国某型火箭弹研制中,中心经过多轮设计和优化,设计出全面满足总体指标要求的气动布局方案,被总体单位采用。

   中心还在我国未来大飞机降噪、飞机防除冰等关键技术上进行试验与数据挖掘,将不断引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一个国家的空气动力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航空航天实力,影响着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空气动力学家张涵信院士说。“目前,我国空气动力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与最先进国家相比肩。”

   风雷精神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听着让人振奋,可一路走来,并非易事。

   1960年代,中心初建风洞时,我国面临的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半个世纪的差距。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有的只是科研工作者的坚韧毅力与聪明才智。那时的风洞设备都是要建在大山里,许多科技人员白天和工程兵、民工一起开山破石,晚上在油灯下搞设计。他们边摸索边实践,愈挫愈勇,攻下了一道道难关,自主建起了一座座风洞。

   “无私奉献、不懈攀登”是那时气动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精神面貌,也成为一代代气动人传承至今的“风雷精神”。

   “在事业与个人、事业与家庭面前,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事业。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事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中心副主任范召林这样说。

   74岁的空气动力专家刘政崇,如今已是满头银发。为了填补我国在结冰风洞领域的技术空白,他经常在风洞里一站就是一上午。为了一个喷嘴设计,他甚至跑到生产厂家待了大半年。

   结冰风洞主任设计师肖斌,患有糖尿病,可他一天打三次胰岛素,不肯离开战斗一线。

   “风雷精神”不只是口号,它是一种力量,渗透在每位风洞人的骨子里,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风洞人们拧成一股绳,火力全开,瞄准国家最迫切的战略需求,向一座座科学高峰发起进攻。

  

  8米×6米风洞试验段

   求贤若渴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接连上马的各种重点型号,对风洞试验的需求越来越重。

   “如此多的需求和如此重的任务,中心该如何应对?”记者有些担心。

   “关键得靠人!”范召林不假思索的说。“目前我们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对人才的需求永无止境。”

   几年来,中心先后聘任11位首席专家,遴选28名科技领军人才和35名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为补充新鲜血液,中心求贤若渴,仅去年一年就招收名牌大学博士生18名。

   刚来中心不久的魏东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为动员他来,70多岁的空气动力专家乐嘉陵院士与他促膝长谈,为其展示中心的科研能力和创业平台,让他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把人招来是第一步,还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培养。中心出台了一系列加强35岁以下青年科技英才培养的措施办法,明确规定新增科研项目40%以上要有35岁以下青年科技骨干担纲负责。

   中心的大胆放手,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与积极创新的广阔空间。

   1982年出生的胡华雨博士,刚来中心三年,就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被评为副研究员,正在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前沿一展身手。

   同年出生的风洞设计工程师符澄已来中心10年之久,他先后参与了中心多座主要风洞的设计,目前还在同时负责、参与设计包括全国院校、研究所在内的十余座风洞项目。

   中心人事处处长杨晓昆说:“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和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与平台,他们赶上了我国空气动力学爆炸式发展时代,将成长得更加迅速。我国的空气动力事业,后继有人!”(记者杨茹 宗兆盾)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