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某山步旅:跨越峡谷沟壑转战密林高山
近日,济南军区直属军事法院与济南两级地方人民法院法官冒着酷暑,深入某训练基地开展送法服务活动。一堂婚恋法律知识课,一场法律咨询活动,一本民事诉讼和维权知识手册,一份法律电子杂志和一套法制教育优秀课件光盘,让官兵们感觉很“解渴”。李妍 黄青平摄
□本报记者陈丽平
连续20年高驻高训,创新近百项训法战法,填补40多项高原军事空白,40多项经验被上级肯定,7次四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当这一串数字汇集到成都军区某山步旅身上,足见这支部队与众不同。
加钢淬火,春华秋实。这支抗日战争中敢于拼刺刀、朝鲜战场上打过白刃仗的铁血劲旅,始终瞄准对手抓军事斗争准备,紧盯强军目标练能打胜仗本领,枪口常热、炮声常鸣,挑战极限、勇攀高峰,宁舍生命、不辱使命,成为锋芒尽展、逢敌制胜的“高原利刃”。
岁首就闻枪响年终炮声不停
演习冲锋号刚一吹响,尖刀班班长张昭军就拼命往前冲。没想到,冲到半途“触”发一枚真雷。巨响过后,张昭军从尘土中探出头来,眼前竟是几节鲜血淋漓的肠子。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和胳膊腿,还好,都在。环顾四周,战友都“倒”在血泊之中……
上述画面并非电影镜头,而是该旅平时演练场景。他们发挥“战场特效师”作用,将惨烈的战争场面复制到训练场上。目的自然是贴近实战练兵,使人身临其境。该旅党委深知,要想提升打胜仗能力,必须抓好实战化练兵。如何抓好实战化?他们有个“笨办法”:先要搞好实弹化。
纵览全旅各个时期的训练周表可以看出,应用射击、考核射击、对抗射击等实弹化训练贯穿全年,营区内外“打成一片”,春夏秋冬硝烟弥漫。这么干,弹药难免超标。不久前,上级装备部门领导来到旅部机关吃碰饭,就吃出“大麻烦”。
旅长赵雄诉苦说:“今年前五个月,旅里组织‘三实’作业12次,比去年同期弹药消耗上升21.5%。照此打下去,弹药又不够用啦。所以,还得追拨一些……”近20年来,该旅子弹年年打超,已经累计加领近千万发。对于这样一支聚精会神想打仗、练打赢的部队,上级机关自然厚爱三分。不过,该旅想要顺利加拨弹药,还得“露两手”看看。饭后,一场实弹射击考核在雨中进行。枪响,靶落。该旅官兵冒雨打出一串精彩数据:实弹射击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75%。这位分管“军火”的领导乐了,当即表态:“弹药问题,不是问题!”
跨越峡谷沟壑转战密林高山
1995年9月16日,堪载于史。此时,该旅刚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后不久。地位提升伴随新的建设标准,旅党委果断把“磨刀石”设在征途。当日清晨,旅里擂鼓远征,铁骑轰鸣,汽笛长啸,千车竞发……
他们昼夜兼程,先后翻越4座海拔终年积雪的险山,跨过N处大大小小的沟壑,千里挺进无人区。征程中,全旅多路布兵,将帐篷搭在大风口上、冰河之畔、沼泽当中。
吃透一地,转战一方。好不容易适应下来,旅里又在寒夜下令换场。这次,他们不仅互换场地,而且互为对手,轮流攻防。以此为起点,该旅组织驻训演习,总是分批出击,转战多地。如此折腾,目标只有一个:锤炼全天候全地形作战能力。
今年驻训,该旅不仅将兵力打乱部署,而且“南征北战”——过去出征,部队总沿北线纵兵。而今,驻地升级交通干线,刚刚竣工的南线公路成了他们走向未来战场的新通道。千人百车好比两条长龙驰骋疆场,分别进驻海拔高差上千米的多个陌生区域,先开展耐严寒、抗缺氧、抗疲劳等适应训练,再组织山地进攻、要点防御、夜间夺控等对抗演练,昼夜衔接,以考促训。“练兵要学‘蜜蜂酿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该旅政委廖碧洲常说,驻训演习机会难得,出动一次务求多重收获。
通过地理资料分析,可见该旅“野心”:此次挑选的驻训点“远近高低各不同”,地貌既有江畔峡谷、草甸湿地,又有高山雪原、冰川达板,囊括西南主要地形。各路豪强如钉聚力,生动践履出征誓言:随时拉得出去,到哪都能打赢!
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攻关
夜黑如墨,风雨交加。一群神秘的“赶路人”,悄然奔波在蜿蜒湿滑的山路上,他们闭灯驾驶,启用“静音”模式,冒雨摸黑前进。若非闪电偶尔划破长空,人们很难发现这是一个车队,正在进行夜间考核。
如此惊心动魄的场景,在该旅司空见惯。训练部门分解细化不同兵种、专业的高新难险课目,将寒夜复训、近身爆破等高危内容纳入训练周表,让科技含量重、难度强度高、安全风险大的训练成为“家常便饭”。
观摩该旅训练,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所属炮兵团练兵,就敢于“向我开炮”,经常组织“自杀式”实弹射击。该团驻地谷深林密,江河纵横,防区内散布着多个自然村。特殊的地理和社情,使炮兵训练难动“真格”。团党委“胆大妄为”,就地组织实弹射击,将目标设在营区后山,让营房置于弹道之下……如此搏命,为履使命。作为担负应急机动作战任务的拳头部队,该旅始终把一流应急先锋作为建设目标,敢担风险,勇于创新。
创新方面的人和事,在该旅随处可见。修理所助理工程师邓细波和他的发明就值得一说。邓细波,官兵们心目中的“军营爱迪生”。他的过人之处是“爱琢磨”,手里已攥着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5项技术革新成果。
放眼世界,军事变革浪高潮猛。邓细波虽然身在“山沟部队”,却敢与国际专家“掰手腕”——2010年11月,他带着发明成果远赴上海,参加中欧汽车灯具标准法规交流会,让汽车灯光使用有了“中国标准”。
探索者,永远在路上。今年11月17日,邓细波将带自己的发明参加联合国灯光与信号灯法规交流会,让“国际标准”聆听“中国声音”。有专家评估,他的付出将使高原部队机动“提速”。
笑对生死考验无愧崇高使命
“透支生命,不辱使命”这句老话,总能在该旅找到注解。去年3月,藏族干部次仁平措参加全军训练尖子比武,他的拼命精神把对手和评委“吓”得不轻。为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他提前结束婚假归队,疯狂训练——武装越野,别人跑10公里,他跑20公里;瞄准练习,他滴上眼药水,在风雪中目不转睛;负重攀登,他偷偷在背囊里塞石块……选拔结束,并不魁梧的次仁平措体重降了15公斤,看上去更加清瘦,被战友称为“小刺人”。难入对手“法眼”的他,却在赛场上拼出血性、掀倒“巨人”。比武时,他不慎摔倒,左手重度骨折、丧失60%的功能。但他手残志坚,血战到底,与战友一起夺得全军夜间特种射击第3名。
官兵们专注训练、心系打赢,难免错过与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2012年8月,时任旅长李世忠在老家附近参加集训,突然接到归队演习命令。他来不及回家道别,只是让亲人把重病卧床的八旬老母送到高速路口,停车小叙。
此次见面,竟成诀别。一周后,慈母病逝,李世忠未能回乡尽孝,忍痛带队昼夜攻防,创造了在高原实兵演习徒步冲击距离最远、路线最陡、高差最大、温度最低等多项纪录。
20年来,该旅先后有8人在军事训练、执行任务中牺牲,409人负伤评残,用血肉之躯铸就打赢利剑。(通讯员晏良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