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镇有个温馨“兵站” 67岁退伍老兵一心为军
中新网杭州7月30日电 题:富民镇有个温馨“兵站”
作者邱柏星 张捷
“八一”前夕,在当年新四军北渡战斗打响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走进一栋并不起眼的民宅,房间挂满了不少反映部队官兵与这个宅子间发生的故事的照片。连日来,不少人慕名前来造访,为的就是要在这里接受一次生动的国防教育。
普通民宅成为国防教育基地,这在全国还是少数。令前来参观的人获知,先后借住过这栋民宅的5名部队军官后来成长为共和国将军。为此,这栋民宅也被官兵和群众誉为富民镇里的温馨“兵站”。“兵站”的主人,就是嘉兴市爱国拥军模范、67岁的退伍老兵朱龙训。
至今,一提起部队,已经脱下军装44年的朱龙训,就会兴奋自豪地说:我现在仍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原来,朱龙训最骄傲的是,南京军区某师授予他一个称号——“荣誉士兵”。
2002年夏天,某师开赴澉浦进行海训。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直对部队满怀深情的朱龙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主动将自家新盖的房子让给部队作为指挥部。从此往后7年,朱龙训的屋子连续7次被当做海训指挥所,连续7年保障海训官兵,成为海训官兵口口相传的澉浦“兵站”。大家一提到朱龙训,总会树起大拇指。
为了让官兵有充沛精力投入训练,朱龙训想方设法创造工作条件。面对他人的不解,朱龙训总是说:“戎装虽卸难却军营情怀,让战友们住好是我一个老兵的责任。”
2006年,考虑到朱龙训对海训部队做出的贡献,该师决定授予朱龙训“荣誉士兵”称号。
那一天,朱龙训容光焕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胸戴红花参军入伍的时刻。当他接过崭新的军装和闪亮的“八一”帽徽时,他激动地将右手举过头顶,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在场的全体官兵自觉起立,向这位老兵致以崇高的回礼。
而一块铜匾,朱龙训珍藏至今,如获珍宝。
那是2002年的“八一”,正在澉浦海训的该师官兵集体为朱龙训送上一份建军节礼物——上书“国富军强、民富兵乐”。
从此以后,这八个字深深地刻进了朱龙训心中。一次,在海盐县拥军优属座谈会上,朱龙训的话慷慨激昂:“国兴才能家旺,饮水应该思源,我们要尽可能为部队建设出一份力。”
朱龙训的妻子刘茂宝,刚听丈夫说要把家里让给部队作指挥所,心里还有些不乐意。但她看到丈夫一心为军的热乎劲,也深受感染,不仅主动腾出女儿的闺房供官兵休息,还每天亲自下厨做饭,当起了指挥部的“炊事班长”。
一些澉浦百姓看到子弟兵海训中,一个个晒成了“巧克力”后,生怕他们身体吃不消,煮土鸡蛋给官兵补营养。还有许多瓜农受朱龙训影响,也纷纷加入拥军队伍,自发把西瓜送到驻训点,给官兵消暑解渴。
在朱龙训带动下,澉浦镇拥军爱军热情不断高涨,成了远近闻名的拥军镇。
2013年年底,广大群众一致倡议,将朱家大宅命名为“将军阁”。乡亲们都说,要把这座“将军阁”作为国防教育基地,将爱军拥军的火炬不断传递下去。
这几年,随着部队任务变化,澉浦镇不再作为部队海训点。虽然部队不来了,但“保障部长”的责任朱龙训一直牢记心头。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拥军强军还要靠建立长效的制度。”
2008年8月,朱龙训找到海盐县双拥办,倡议联合民营企业推动双拥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增加军民凝聚力。他还主动请缨:在家设立双拥工作服务站,长期开展拥军工作。
县领导和双拥办采纳了他的倡议,迅速对全镇烈军属和优抚对象进行摸底,将有关情况登记造册。很快,20余家民营企业主自愿与军属结成联系户,全县30余户困难军属全部与镇民营企业主建立帮扶联系。
受这一制度启发,朱龙训又在2008年底建立了一笔“双拥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全镇入伍并在部队立功受奖的士兵。当年,他就给3名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的战士家庭送去300元的奖励基金。
如今,每年发放“双拥基金”已成为重大活动,成为澉浦镇每年的一项盛事。2012年起,朱龙训联合一批乡镇企业家,又扩大了基金的发放范围,把全镇所有现役军人家庭和退伍军人列入帮助对象。
这些年,朱龙训爱国拥军的事迹广为流传,先后获得嘉兴市拥军模范、嘉兴市“十佳”情系国防好家庭等荣誉20多项。但最令朱龙训高兴的,还是在他推动建立的拥军制度帮助下,年轻人参军没了后顾之忧,军人地位不断提升,一股股强军兴军热潮,在这个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古镇不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