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战时期功率最大的电台:可抵500磅重弹(图)
中新网昆明7月30日电 (记者 胡远航)抗战时期,广播电台好似一条“空中公路”,不仅及时传递战况,还起到唤起民族斗志的作用。当时中国发射功率最大的电台在哪?电台如何躲过敌人的袭击?每日播报的是什么内容?
近日,中新社记者跟随史学专家戴美政和吴宝璋寻访了位于昆明西郊的昆明广播电台旧址,试图揭开这些秘密。
为利国防在昆设置强力电台
据史料记载,中国广播事业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为中国境内首座电台。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标志着中国广播事业拉开大幕。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广播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到1938年底,中国官方的广播电台仅剩六七座,总功率不到11千瓦。
为“以资宣传,而利国防”,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在“西南边陲,且为国际路线之要隘”的昆明设置强力广播电台,并择定昆明西普坪村为装机之所,市郊潘家湾为发音及办公地址。1940年8月1日,昆明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发射功率为50千瓦,为当时之最。
机房选址隐蔽 可抵五百磅重弹袭击
尽管史料记载明确,但寻访却颇为困难。记者抵达普坪村时,几乎找不到一点有关电台的踪影。这个曾约2000平方、包括了两层发电机房和三层发射机房的电台,如今隐藏在一个石材厂内,外围长满杂草,和山融为一体,入口也早已封存。
昆明广播电台首任传音科长张迪青曾回忆说,当时为了防止敌机轰炸,机房盖取其山形廻曲,树石成林,易于隐蔽。机房建筑用三尺厚的钢筋水泥,虽遇五百磅重弹,可以不至损坏。整个机房好似地下室,只两头有门,两侧俱不开窗,必需有空调设备,才能使空气流通。
记者试图进入机房一探究竟,但里面漆黑一片,只能凭借手电筒的微光看到部分电线设备。颇让人惊讶的是,尽管当年的机电设备早已不在,但整个建筑保存完好,异常坚实。
多语种播报 西南联大师生为主力
播音楼所在的潘家湾当年尚为城外僻处,如今已是繁华地带。和周围环境相比,这个躲在老小区的两层小楼略显寂寥,但却依然发挥着功效,录音效果良好。走入录音室,静得耳朵直发鸣。
二楼走廊间则挂有不少历史资料,皆是蒋梦麟、曾昭抡等来电台录制节目的名人及西南联大师生的留影或邀请函。据统计,1940—1945年间,到昆明广播电台就职的联大师生达133人次。而一张1940年12月的录制节目表显示,当日的播报内容有抗战歌曲、时评、总理遗教、抗战丛谈、防卫知识、话剧等,播音语言有粤、闽、沪等汉语方言和英、法、越、日、缅、泰、马来语等多种语言。
“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通过广播传播的思想文化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既是整个抗战救国事业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西部开发的文化先声,像一条不可阻断的‘空中滇缅路’,”史学专家戴美政和吴宝璋如是评价昆明广播电台的历史意义,但其旧址被遗弃让他们倍感痛心。
“这些遗迹是过去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抗日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遗迹也理应被保护起来。”吴宝璋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