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军某团换装自行火炮淘汰制式帐篷 网购睡袋
6月下旬,记者在第54集团军某团各驻训点发现,官兵没有支起班用帐篷等制式宿营装具,而是在炮位下展开轻便的睡袋、单人帐篷等自带装具,整个宿营过程不见往日平整场地、打钎拉绳、支架挂布的忙碌场景,没用多久就完成宿营作业。
夜里11点,刚完成线路架设的有线班班长张建军,选中一处沟坎准备宿营。只见他从背包里掏出个包裹,拉开拉链,一抖一抻,一顶简易弧形帐篷就搭好了。
“里面还有一副睡袋,一共花了不到100元,又轻又省事。”张建军介绍说,这叫“驴友背包”,是托同学从网上淘来的,很多班排都集体购买了类似的装具。张建军告诉记者:“市场上宿营装具种类很多,这种型号的帐篷体积小,展开后可睡两三人,只需经过简单伪装就能达到战术防护要求。”
配发的班用帐篷防雨、防潮,保暖性能也好,过去很受部队欢迎,现在为何不用?四营营长薛海涛分析了两点原因:一是班用帐篷又重又大、携带不便,光篷布就要分装成两个共100公斤重的大包,外加9包长短不一的支撑杆。过去装备的是牵引火炮,帐篷可以装载在运输车、牵引车上,现在换装了灵巧的自行火炮,这些东西就没地方装了。二是过去火炮是固定阵地,几天甚至几十天都不用“挪窝”,现在炮兵讲究的是精打、快打、巧打,一次作战任务就要不停变换阵地、快打快撤,班用帐篷展开撤收慢,没时间按部就班安营扎寨。
宿营跟着战场变。为了适应作战样式的变化,该团官兵把目光转向市场。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户外宿营装具,团里曾为经常动态保障的通信兵采购过一批户外单人帐篷,没多久全团官兵开始争相购买。这种帐篷也暴露一些弊端:防雨、防风效果不理想,风稍微大点,就有可能掀翻顶棚,雨下大点就可能渗进帐篷。但轻便快捷,“一抖就开、一折就收”,打到哪儿睡到哪儿,这些优点还是让官兵乐意把它放进背囊。该团政委廖峰认为,仗怎么打就怎么住,应该从现代作战实际出发对保障模式进行升级。(李连军、特约记者丁雅)
冷思考
让保障制式适应作战样式
■高志文
战场上怎么睡?一位参加过边境保卫作战的老兵结合经历说,用脚睡!昼夜强行军,极度疲劳下有的战士在行军途中“边走边睡”,见缝插针暂缓疲劳。在广州也有一尊站着睡觉士兵的雕像,真实反映了官兵极度劳累状态下的睡况。这两个例子也许体现的只是特殊环境下士兵睡觉情况,但却折射出战场上宿营休整、恢复体力的艰辛和不易。
在部队保障中,各级后勤部门着眼需求定型配发的各类制式装备、装具,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立项、不辍攻关、反复试验后才下发的,对部队战备训练生活保障发挥着支撑作用,受到官兵欢迎和好评。但制式不能成为制约的范式,保障应该根据作战样式顺势而动、以变应变,要打破“无论仗怎么打、我都这么保”的落后思维。作战样式催生保障方式,应该建立这种“催生”的保障机制,实现二者动态适应、快速匹配。第54集团军某团官兵炮位下展开铺位,对战场“睡立得”的呼唤,启示我们在安营扎寨时切不可按部就班,战场上铁打的营盘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对作战的适应这根“支柱”。不让战士们用“驴友”的探险装备去战场冒险,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