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入侵格林纳达:重塑美军 走出越战阴影
1983年,美国对加勒比海袖珍岛国格林纳达发起军事入侵行动,以全球最强大的军队对付只有区区十来万人口的小国,结局可想而知。在格林纳达战争爆发30周年之际,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日前刊文揭秘称,正是这场小规模战争重新塑造了美军,使它走出越战阴影,在随后30年内的多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格林纳达距离委内瑞拉海岸160公里,面积为344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1974年,格林纳达从英国独立后,国内政局不稳。1983年10月19日,亲苏联、古巴的格林纳达总理莫里斯·毕晓普被格军处决。这场杀戮使格政府陷入混乱,美国借口保护1000名生活在岛上的美国人,准备出兵格林纳达。
其实,早在毕晓普被杀之前,美国里根政府就已忧虑古巴和苏联对这个岛国左翼政府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恰恰在这时,古巴建筑工人在岛上修建的9000英尺(约合2743.2米)长的商业飞机跑道已经接近完工,美国认为这条跑道可能用于军事目的。
1983年10月25日凌晨,美国采用突然袭击手段,对格林纳达发动了一场海空联合作战,这是自越南战争失败之后美国采取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一时间,格林纳达这块几乎无人知晓的弹丸之地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
总计超过6000名美军入侵格林纳达。他们面对的“敌人”,是缺乏训练的格军一线士兵,以及支援格军的650名古巴建筑工人(这些工人受过军事训练)和43名古巴与苏联军事顾问。
鉴于美格两军实力相差悬殊,美军在格林纳达的胜利是注定的,但在入侵行动一开始,美军遇到了比预期更大的麻烦。格军和古巴工人起初顽强的抵抗出人意料,而美军部队拙劣的协同作战能力暴露无遗,战场上屡屡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入侵前的侦察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空投的4名海军海豹突击队员竟然被淹死;随着入侵行动的展开,陆军作战单位发现他们无法与近海的海军支援船取得联系,因为两者的无线电不能兼容;当陆军直升机意外停靠在海军军舰上时,海军官僚强烈反对给它们补充燃料,而海军陆战队军官对于用他们的直升机运送陆军游骑兵到战场也犹豫不决。一名海军陆战队军官后来回忆称,比起格军,他更害怕遭到美国陆军第82空降师射击。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天,海军战机发起了错误的空袭,炸伤17名陆军游骑兵部队战士,其中一人稍后死亡。整场战争中,共有19名美军官兵死亡,其中很多死于各军种配合失误。
时任国防部长卡斯珀·温伯格的高级军事助理科林·鲍威尔少将告诉一名记者:“这场军事行动证明,美国各军种间的配合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入侵格林纳达取得的是一场马虎的成功。”
对于军事专家们来说,格林纳达战场上发生的军种混乱情况并未使他们吃惊。事实上,在越南战争和1980年营救被困伊朗的人质期间,美军也出现过类似问题。其根源在于美军的组织机能失调,20世纪大部分时间,美国的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是“组织孤岛”,每个军种根据各自独特使命以及文化传统,来招募、训练、装备以及晋升相关军人。这导致美军内部竞争激烈,各个军种在战场上不能齐心作战。
格林纳达战事期间,美军出现的“颜面尽失”的混乱情况最终促使美国政府在1986年通过了《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重构法案》,该法案对美国军队的指挥系统进行了重新构架。为明确军事指挥链,该法案增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权力,使之成为总统的最高军事顾问。为了改善军种之间的关系,该法案还强制要求任何有志成为上将的军官,必须在至少一个联合勤务岗位上担任职务。这些变化产生的实际效果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展现出来,该次行动中,美军指挥官陆军上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对海军陆战队、陆军、空军和海军部队进行统一指挥,而不需要和各军种协商。
此后,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也贯彻了1986年法案原则。不过,美国媒体认为,该法案改善了各军种间的紧张关系,但并未完全消除它们。现今,随着美国削减军费,各军种间的紧张关系再度升级。目前,国防分析人士正在讨论推出《戈德华特-尼科尔斯二号法案》,来进一步塑造国防组织体系,以满足未来战争需要。 (侯涛)
军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