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十三陵守陵部队探秘:新兵夜遇绣花鞋脸吓白(图)(3)

2013年08月30日 03:1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防盗

  除了红外线

  还需要人防

  如果说武警部队进驻对普通犯罪分子足以形成威慑,而对那些胆大妄为贪心无限的盗墓贼来说却还不够,只是增加了作案难度。有不少盗贼前来十三陵踩点,见武警防护严密无处下手而放弃,当然也有少数胆大的顶风作案。可以说,武警部队进驻十三陵的三十年也是和各路盗墓贼斗智斗勇的过程。

  这期间最值得回顾的就是1996年武警官兵抓获定陵大盗。戴银祥回忆说:“我在十三陵服役近十年期间,盗墓者很少在武警部队鼻子底下作案。唯一的一次发生在1996年。一天晚上,副中队长朱超和往常一样,在定陵巡查,密切关注着周围的情况。这时3个黑影在靠近博物馆后门边说了几句话,然后便蹲在了一棵大树后。几分钟后,有两个人走了过来,四处张望,形迹十分可疑。朱超在向哨兵发出信号的同时,疾步向他们走去。在对这两名男子进行检查时,从他们的腰间发现了一些小刀、绳子等工具。经查,这几个人是专门进行偷盗定陵文物的惯犯。”

  “每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丝毫不敢懈怠。还有好几次,都是我们战士发现可疑人员赶紧拉警报,部队全体出动搜索却不见对方踪影,对方八成都是来踩点的,我们不敢大意必须提高警惕,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班长邓飞介绍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时间是晚6点至早8点,尤以0点至4点最为重要,是盗墓人最容易出现的时候。两人一组的岗哨在夜间不间断巡逻,为防止有人掌握巡逻规律,每个停留点停留时间不允许超过1分钟。”班长郭林说:“我们有一些巡逻技巧,比如看不到的角落战士们都会拿手电晃晃,并要有些喊话,比如‘谁’之类。”

  随着近年科技水平的提高,盗墓者的作案手段和运用科技设备的能力也在提高,为此七中队也特别引入了高科技安保设备,力争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比如给执勤战士岗哨配备了先进的多功能通讯报警集成箱,一旦发生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单位并可以通过摄像头将现场画面传递给指挥中心。

  此外,目前十三陵已经采用红外线24小时监控,如果不是节假日,白天在景区内很少能见到武警战士。通过监控网络,景区内文物库、展览馆等重点部位都在战士们的眼皮底下。

  展厅里都有24小时的监控设备,可这并没有让战士们放松警惕。“红外线监控的确是高科技,但我们也不能全部相信,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红外线外再加一道防线,不可突破的人防。”戴银祥自豪地说。

  防火

  防火御林军

  最怕孔明灯

  七中队不仅仅要防范盗墓贼,还要排除火灾对十三陵的威胁。十三陵景区植被覆盖率极高,举目所见尽是叠翠之色,树木多为极易引发火灾的松柏。因此,防火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七中队官兵们的一大任务。“我们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御林军。”戴银祥如是说。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贵重文物,大都放在十三陵博物馆收藏,保护好十三陵博物馆的安全尤为重要。早几年,十三陵博物馆当时没有专业消防队员,景区管理处就为中队配备了一台消防车和大量消防专用物资,消防分队官兵日夜加紧演练,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一旦发现火情立刻进行处置。2005年5月份,担负十三陵博物馆防区的夜间游动哨兵申晨峰巡逻到博物馆中区时,突然闻到空气中有一股烟熏的味道,他立刻警觉起来,带领其他哨兵对博物馆内展开搜索,经过10多分钟的搜索,发现博物馆有一处内部电线着火,引燃了天花板,他立即将情况报告了中队值班室和博物馆保卫处,中队消防分队及时赶到处理了火情,避免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计的损失。

  几年来,一旦陵区出现火情隐患,七中队官兵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十三陵防火“御林军”的名号当之无愧。

  但御林军最怕的不是烟头,而是孔明灯。班长李业良说,景区周边总有游客私放孔明灯,大家都知道那个孔明灯里带着燃烧的蜡烛,非常容易被风刮到山里的树上,那结果可想而知。“七中队的官兵多次制止游客私自乱放孔明灯,可是很多市民和游客非常不理解,甚至还说“你们又不是消防局,管得着吗?我就愿意放!”对此,七中队的官兵只能忍耐着继续劝说,与对方讲道理,告诉他们守护十三陵的重要和守护任务的神圣。

  “我们的战士把十三陵看得比自己家祖坟还重要,因为它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任务虽然艰苦却无比光荣!”戴银祥这样对记者说。

  本期策划 张大天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王海鹏 通讯员 李光印

  李光印/供图

【编辑:陈海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