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载人飞船可具初级行星际空间飞行能力
本届珠海航展上关于中国近地轨道空间发展的展示颇多,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在中国航天馆2号展馆中摆放了1:1的“天宫一号”模型和“神舟九号”返回舱。搭乘“神舟九号”宇宙飞船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也在本次航展上亮相。作为中国空间站起点的“天宫一号”是一个目标飞行器,除了担负空间实验外,该舱段也是其他轨道舱的对接节点舱。“天宫一号”全重达到了8.5吨,于2011年9月发射入轨,长度为10.4米,直径为3.35米,是目前中国航天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最大航天器,轨道高度为400公里,而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350公里左右。“天宫一号”整体布局为常规式两舱结构,电力来源于折叠式太阳能电池板。
在此之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宇宙飞船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特别是在“神舟九号”的任务期间,我国航天员在完成首次空间载人平台轨道对接后进入“天宫一号”中。根据我们航天发展的总布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成功入轨完成任务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在突破轨道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后,我国航天将在近期致力于维持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类似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进行的空间站建设任务,即“天空实验室”计划,共计四次的“天空实验室”发射任务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1吨的“土星1B”运载火箭将宇航员送入距离地面440公里的轨道上进行科学实验,比如人类机体在行星际空间飞行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
据悉,在“天宫一号”之后,我国航天将进一步发展“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并于2020年左右在近地轨道上组装起一个总质量为60吨的空间站,将陆续于未来发射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进行对接,并为我国航天员提供实验平台和生活舱室。有了轨道实验室后,中国航天近地轨道往返工具便是“神舟”系列宇宙飞船,未来还将发展出货运飞船,其功能类似于欧洲空间局打造的自动转移飞行器(ATV)、日本HTV无人飞船等,货运飞船与载人飞船虽然存在共同点,但毕竟不具备维持宇航员的生命系统,因此其内部结构相比较于载人飞船简单,执行完任务后便坠入大气层烧毁。
我国近地轨道往返系统的主力为“神舟”系列宇宙飞船,自1999年第一艘“神舟”宇宙飞船完成首次无人飞行,2005年执行了首次载人轨道飞行,“神舟八号”宇宙飞船则正式将该系列宇宙飞船定型下来,在短短12年间,我国航天完成了一型宇宙飞船的原型机到定型的试飞工作,从外观上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与俄罗斯联盟号较为相似,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三大部分和附加段构成,总重量为八吨左右。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多年期间,我国近地轨道空间发展计划主要围绕建设首个空间站、提升“神舟”系列宇宙飞船技术水准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私人航天企业巨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着手研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宇宙飞船,典型的代表为“猎户座”宇宙飞船和“龙”式宇宙飞船。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龙”式飞船和“猎鹰9号”火箭将在数年后担任国际空间站的人员运输,该公司也计划推出货运飞船来执行对国际空间站的物资运输,该公司的发展模式很值得我国航天借鉴。另外,“猎户座”宇宙飞船将担任美国宇航局未来深空探测主力,其任务范围不局限于近地轨道,可远达月球背面、小行星甚至是火星,具备了初级行星际空间飞行的能力。因此,目前“神舟九号”乃至后续载人宇宙飞船还需要进一步赶超世界先进载人宇宙飞船技术水准。
相关报道:
日媒高度关注珠海航展中国无人机快速发展(图)
珠海航展展示无人机部分功能与美国不相上下
多款国产新型制导武器亮相珠海航展(图)
珠海航展开幕 解放军多位高级将领出席(图)
珠海航展隐形战机模型揭开未来作战体系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