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美“空海一体战”针对中国 亚太诸国不敢积极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08日 09:29 来源:青年参考 参与互动(0)
 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演练与航母协同作战
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演练与航母协同作战

  “空海一体战”本是为防范中国订制,两年半来的落实工作却难令五角大楼满意。无论盟友的冷淡还是自身各军兵种间的矛盾,都暗示此种战法欠缺可操作性。

  自从名为“空海一体战”的全新作战构想浮出水面,美国各军兵种一边忙着向亚太调兵遣将,一边拉上盟友搞联合军演,千方百计想要把五角大楼描绘的蓝图落到实处。两年半时间转瞬即逝,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过后,军事观察家却发现,“空海一体战”的细节依然如雾里看花。它非但没能得到预期中的国际支持,连美军内部也为之争论不休。

  整合力量 主防中国

  “空海一体战”发轫于罗伯特·盖茨执掌五角大楼的时代,为现任防长帕内塔继承。尽管美军高官绝少在公开场合把它挂在嘴边,从一些非涉密文件依然能看出其基本框架:利用在空天、网络、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关岛和日韩等盟国的基地为依托,以海军、空军及网络战力量为主导,在西太平洋组织实施联合行动,以摧毁敌方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该战法的核心武器是航母和濒海战斗舰、隐身战机、空基和天基情报监视系统及情报处理和指挥中枢,从而形成一张集侦察、打击、战果评估于一体的网络。

  美军推行该战法的目的,据称是为了“在西太平洋恢复和维持稳定的军事平衡,为美国的盟友提供安全保证”。明眼人都能看出,正如美军在冷战期间构想的“空地一体战”是为了在欧洲防范苏联,现今的“空海一体战”主要针对的是不断壮大的中国。

  为配合新战法,美军不但加速研发关键武器平台,还对亚太地区的兵力布局做了收缩性的调整。因为在他们看来,战端一开,美军若继续在原来的前沿部署地按兵不动,等于是把自身的有生力量置于火网中央。如果把抗打击能力弱的部队后撤至关岛、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一带,显然会更安全,也就是利用距离来抵消对方的兵力优势。与此相关,美军在落实“空海一体战”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亚太盟友介入的必要性,要求后者能够填补前沿出现的兵力空当。

  这样一种策略确实复杂而缜密,但换个角度观察,“空海一体战”也表明美军意识到只靠单打独斗已无法控制局面,必须加强整合力量才行。

  亚太诸国害怕引火烧身

  华盛顿在亚太经营多年,一旦朝鲜半岛乃至台湾海峡出现异状,总能拉上几个“小伙伴”来帮忙。今后,美军在西太平洋实施“空海一体战”,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整合并借重当地盟友的力量。也就是说,日、韩、澳等国将被纳入相同的作战体系中。

  可是,目前的首要问题恰恰出在盟友的参与积极性上。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日前报道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大多数亚太国家,都对“空海一体战”表示沉默或作壁上观。他们最常用的借口是:计划中的作战细节尚未公开,很难对美方的举措感到安心。

  报道称,“空海一体战”并没有明确着重防御,反而依赖东亚各国的基地发动进攻,这必然导致后者遭受报复性攻击。日韩等国举棋不定:在执行针对中国的情报搜集和远程打击任务时,自己究竟该参与到什么程度?“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许多人担心‘空海一体战’落实后,美国非但不会向盟国提供保护,甚至还可能因兵力收缩而削弱对它们的安全承诺。”

  西方军事专家相信,中国拥有的中短程导弹,足以覆盖美军驻韩国和日本的基地群。这些基地都在距中国1500公里范围内,一旦冲突发生,会率先遭到“封杀”。包括兰德公司在内的多家智囊机构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摧毁韩日两国5/6的机场和港口。

  实际上,美军自己也担心只靠“第一岛链”无法有效防范中国,它加紧对第二岛链的经营就是明证。所谓“第二岛链”就是以关岛为中心,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地群组成,作为日韩等前方盟友的后方依托,又是可供美军主力常驻的前进基地。

  即便如此,美军进驻澳大利亚等国,依然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不安。反对者的理由是:接受美军在其境内的军事存在,就等于和中国为敌;一旦美军实施“空海一体战”,这些二线国家难保不会受到战火波及——毕竟,没人能保证中国的导弹最远只能打1500公里。

  此外,中国的日益强大,促使澳大利亚和日本等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华盛顿对本地区的影响力正在相对减弱,这也是亚太盟国对美军的“空海一体战”不积极的原因。至于某些原本属于“骑墙派”的国家,自然更不会轻易被“中国威胁论”裹挟而替美国火中取栗。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