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航母入列后面临四大挑战 尚不具备实战能力(2)

2012年10月26日 06: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视频:中国航母“辽宁舰”入列后首航  来源:中国新闻网

  挑战之三:全舰系统磨合

  航母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一个成熟、完善、功能齐全的航母平台必然会搭载各种设备。比如,大型相控阵雷达、对空三坐标雷达、制导雷达、防空导弹等。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既要确保每个设备能够良好运行,更要确保各种设施相互之间的有机协调,“和谐”运行。

  因此,“辽宁舰”入列后,还需要继续对舰上的各类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进行反复调试、反复磨合,必要时,甚至可能对一些设备进行改进。这需要在模块化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各战位之间、各平台之间、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训练。如空勤机组人员、维修人员与舰载机的配合训练等。

  这类训练通常以班组为单位进行。完成班组训练后,还要把全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协同训练。通过训练,使所有舰员都训练有素。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其持续的时间会很长。像“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服役6年后,仍在对核反应堆、螺旋桨等重要设备进行调试。

  尽管对舰上的搭载设备进行全系统磨合需要的时间很长,但这种磨合却有利于确保航母稳定运行和实施作战。因为航母一旦被击沉,不仅伤亡很大,而且还会对战争胜负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世界各国对航母的系统磨合和测试都非常慎重。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戴高乐”号航母进行了长时间周密的全舰测试,才消除了许多隐患,使其在2011年空袭利比亚的高强度出击中表现相当出色。

  当航母长时间在远洋活动时,各种后勤补给、装备技术维修等问题十分突出,长期航行和海上漂泊对舰员的心理也会造成巨大影响,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航母的战斗力。如何解决这些全新的课题,是对“辽宁舰”的严峻考验,需要该舰全体官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挑战之四:形成编队作战能力

  航母战斗群的综合作战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海军综合战力的重要指标。由于目标大、自卫能力弱等原因,航空母舰很容易被敌侦察体系发现,面临敌远程导弹、潜艇、水面舰艇、飞机等多种威胁。为此,航母只有具备完整的防空、反潜、反导、反舰和对岸攻击能力,才有能力去对抗各种危险和威胁。这些能力需要很多平台共同完成。

  所以,航母作战时,其他舰艇必须为其警戒、护航、补给。无论是出航还是执行任务,都不是航母平台自身形单影只的单打独斗,而是采取航母战斗群这种编队方式。

  可见,“辽宁舰”要真正形成实战能力,就必须形成以航母为核心、由不同功能特点的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补给舰等护航舰艇组成的航母战斗群,使之形成集作战、训练和保障于一体的相对独立作战体系,形成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综合化、立体化、一体化的整体作战能力。

  例如,美国航母战斗群通常以1艘航母为核心,配备2~4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或“阿利·伯克”级驱逐舰、1艘“佩里”级反潜护卫舰、两艘攻击核潜艇和1艘大型补给舰。根据具体任务,还可能增配运兵船、两栖攻击艇和货船等。美国航母战斗群的组成是相对固定的,目的是便于作战人员快速熟悉各自的角色。

  法国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其固定搭配是:“戴高乐”号航母搭配1艘防空驱逐舰、1艘补给舰,并根据具体任务情况,配属其他防空驱逐舰、反潜驱逐舰、多用途护卫舰、攻击核潜艇和补给舰等。

  要发挥航母海空力量融合体的作用,还必须确保航母编队与卫星等天基系统、各种预警侦察系统的密切协调,确保空中战机、水面舰艇、潜艇彼此密切配合,确保人和武器有机结合,确保各系统在通信和指挥控制、数据链的传递等方面无缝链接。

  航母编队的战斗力还涉及航母战斗群的作战编成、作战方法、作战思想、战术运用以及训练方式、补给方式等众多环节,必须长时间、不断反复地进行不同兵力、不同舰艇和不同平台之间的协同演练和训练。按国际规律和惯例,这一过程通常需要5~8年时间。

  比如,法国在1946年拥有第一艘航空母舰,随后,由英国和美国为其培训飞行员和甲板操作人员,到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该航母参与作战,才标志着法国航母编队完全形成实战能力,期间经历了10年。

  即便是美国海军这样十分成熟的航母使用者,一艘新航母形成编队战斗力也需要2~3年时间。对于从没有接触过航母的中国海军来说,这个过程会更长,难度会更大,这是“辽宁舰”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洪晓荣 李伟)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编辑:张志刚】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