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改变中国命运的枪:“舶来弃枪”的中国传奇

制图:梁 晨

  一把改变中国命运的枪

  ——漫谈南昌起义“第一枪”与它的家族

  ■孙成智

  一支饱经岁月和战火洗礼的驳壳枪,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乌黑的枪体依旧散发着历史的深沉光芒,“南昌暴动纪念 朱德自用”几个沉稳挺拔的宽扁楷书刻字,熠熠生辉。

  90年前的8月1日凌晨,清脆的枪声在南昌城内响起,朱德颈系红领带、臂扎白毛巾,手持这把驳壳枪,身先士卒,带领着军官教育团学员和市公安局部分人员勇猛冲杀,配合主力部队全歼驻南昌守敌3000余人,顺利夺下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朱德在这支驳壳枪上刻字以作留念。筹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该枪移交军博。

  从清末进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被苏系手枪所代替,驳壳枪辉煌了近半个世纪。它曾打响过南昌起义的第一枪,伴随长征的队伍走过万水千山,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烽烟岁月,见证过蒋家王朝的覆灭,在朝鲜战场上打过美国侵略者……这支在欧洲一度被认为“失败”的“弃枪”,却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不是每一把手枪都叫“驳壳”。在中国人心中,它早已不仅仅是一把枪,更代表着一种难忘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情怀。

  “毛瑟手枪”的百变名号

  朱德的这把驳壳枪,学术名称为“德国7.63毫米毛瑟M1896式短管手枪”。之所以叫“短管”,因为它是德国7.63毫米毛瑟M1896式手枪的变形版,握把变小,枪管长由132毫米变为100毫米。

  这种手枪生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战结束时,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德国的武器生产和使用给予了限制,不允许德国生产和采用口径超过9毫米、枪管超过100毫米的手枪。因此,一战后德国开始大量生产这种变形版的手枪。

  虽然学术名称为“毛瑟手枪”,但这型手枪却是由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研发。其最早型号在1895年问世,称为1895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毛瑟兵工厂看到该枪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和军用价值,就迅速申请了专利,品牌的名称定为“毛瑟”。生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数量达到30多万支,其中绝大部分出口到中国和苏联。

  据统计,在毛瑟厂长达半世纪的驳壳枪生产周期中,衍生出多达几十种的变形枪。在欧洲的俗称有“平坦侧面手枪”“扫帚把手枪”等。在中国俗名则更多,如“驳壳枪”“大镜面”“盒子炮”“匣子枪”“自来得手枪”“木壳枪”“快慢机手枪”“二十响快慢机”等,可谓是名号最多的一把枪。其中“驳壳枪”称呼最为普遍,而且依握把和整体长度又分别称为“头把”“二把”和“三把”。

  该枪在旧中国最“官方化”的称呼当属“自来得”,意思和现在的“自动装填”差不多,从德语翻译而来。清末开始引进自动武器是从1909年开始,在1912年《陆军部向礼和洋行购买械弹合同(草稿)》中,有购“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单价)计……足银五十八两”的记录。五十八两白银一支,实属“天价”。据折算,这个价格当时能在北京城买上3间大瓦房。

  “驳壳枪”的叫法应该更晚一些。中国人为什么称这种枪为“驳壳枪”呢?主要原因是这种枪有一个木盒枪套,英文称“BOX”,音译过来就成为“驳壳”。也是因为这个木盒枪套,后来大家又送了它一个名字叫“盒子炮”。“炮”当然是指威力比较大。盒子的作用如上面所说,除了盛装枪外,还可以安装在握把后部,作为枪托抵肩射击。这样射击的稳定性就提高很多,手枪就可作为小型半自动或自动步枪使用了。

标准毛瑟1896式手枪小档案

  驳壳家族的“三国演义”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驳壳枪主要由德国、西班牙和中国生产。

  1927年,西班牙温塞塔公司发现中国对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和7.63毫米毛瑟冲锋手枪需求量很大。于是,他们以德国毛瑟M1896式手枪为模板,研制出可全自动射击的手枪,并推向市场。因为这种枪为了安装分解的方便,在枪身左后侧安装了一个侧盖,所以,我国战争年代通常称它为“旁开门”。这种枪的特点是有两个穿透枪身底座的大螺丝,起到固定内部机件和动作运转的作用。如此一来,手枪成本节约了许多,价格也便宜很多。因为从这种枪的左侧看共有7个螺钉(包括握把上一颗),通常被称为“七钉手枪”或“七钉盒子”等。

  德国造的毛瑟手枪在1930年前都是半自动的,就是扣一下扳机发射一发子弹的那种。由于西班牙人先于德国人将全自动手枪卖给中国,抢占了市场,德国人也赶紧研制全自动毛瑟手枪。德国首先生产出来的称为M1930式,生产的数量大约4000支,几乎全部销往中国。罗瑞卿大将革命战争年代曾使用过这种手枪。现在这种手枪存世不多,非常珍贵。

  驳壳枪在中国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而且德国原厂产品价格不菲。于是中国各兵工厂纷纷仿制,名称和样式变化也较多。1921年,上海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分别仿制M1896毛瑟手枪,构造与M1896式一样,只是在枪的下面刻有各自厂徽。

  太原兵工厂在1927年仿制7.63毫米毛瑟手枪,并在枪的左侧刻有“自来得”字样,右侧刻有“太原兵工厂”字样。1928年,该厂又仿制出11.43毫米汤姆逊冲锋枪子弹,生产出发射该型子弹的毛瑟手枪,因是民国17年,故被定为“一七式”,人们称其为“山西造”,仿制得很好,生产了8000支。

  国民政府兵工署也曾经仿制“自来得”。天津大沽海军造船所不仅仿制毛瑟手枪,还通过加长枪管,装上步枪状的枪托,改制成了“卡宾枪”。

  “舶来弃枪”的中国传奇

  尽管德国人将毛瑟手枪设计和加工到了极致,威力和射程都很优秀,但是它整体上还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枪口上跳严重、构造复杂、价钱过高等。因此,欧洲购买它的不是很多。即使在老家德国,它也备受冷落,只是在二战中曾部分装备过党卫军和空军,作为军用手枪不足时的代用品。

  西方不亮东方亮。驳壳枪在中国反倒迎来了春天,大放异彩。据统计,在1925-1935年间,向中国倾销的各种驳壳枪达40余万支。因为自从旧中国军阀混战开始,西方控制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不在禁运名单中。于是才有了驳壳枪大规模进军中国的现象。

  由于驳壳枪的威力和射程较一般手枪大,还有木盒枪托,加上半自动或全自动的射击方式,多人同时齐射,短时间内会形成很猛烈的压制火力,因此非常适合突击。其既可以当手枪也可以做步枪的功能,深得中国军人青睐,《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回民支队》中的马本斋,《亮剑》中的李云龙用的都是这把出镜率最高的“爆款神枪”。

  因为结构的原因,驳壳枪射击精度并不十分高。但是,中国军人在实战中克服了它的缺点,将其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射击方式——射击时把枪身放平,让弹头在水平面上形成散布。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抛出的子弹壳伤着自己,又能提高对地平面上目标的命中率。这种射击方式也广为流传,至今仍是许多影视剧中的经典镜头。

  中国历史上成建制的驳壳枪部队也很多,比如冯玉祥西北军的手枪团、我红二十五军的手枪团。红军长征时,各级指挥官和精锐突击部队也多配置驳壳枪,比如飞夺沪定桥的二十二勇士。八路军和新四军武工队员的标配也是一把盒子炮,连毛泽东也戏称:老百姓好认我们,我们盒子炮背的多!

  我军的各级指挥官都十分喜爱驳壳枪。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每遇战斗最紧张时,朱德往往持驳壳枪亲自带队冲杀。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的突围战斗中,也曾手持驳壳枪亲手射杀敌兵。徐向前使用驳壳枪率领八路军129师的将士们驰骋抗日疆场。

  在军事博物馆中就保存着朱德、任弼时、徐向前、聂荣臻、许光达、吕正操、滕代远、谭震林、刘华清等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使用的驳壳枪。如今,朱德用过的这支驳壳枪已作为国之重器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中,定为一级文物,成为我军建军的重要象征符号之一,供人们瞻仰和参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