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军“任务式指挥”:让一线指挥员敢做决定
2015年02月13日 08:54 解放军报

  军眼观察

  让一线指挥员 敢于决定——解读美军“任务式指挥”

  美军认为,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中,一线指挥员最了解战场真实情况。在研究讨论与作战实践中,美军发现,“任务式指挥”能有效调动一线指挥官积极性,提升指挥作战效率。美国陆军2011年版的《作战纲要》中,甚至将任务式指挥作为唯一指挥控制方式。

  美军《陆军条令》对“任务式指挥”的定义为:“在一体化地面作战过程中,指挥官通过使用任务式指挥行使权力和进行指挥,以使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领导者在按照指挥官意图的前提下发挥符合作战纪律的主动性。”更简单的说,“任务式指挥”就是要求上级指挥官只下达任务命令,不限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方式和过程, 只规定“做什么”和“为什么做”,而不具体规定“怎么做”,赋予一线指挥官更大的自主权。

  虽然“任务式指挥”的说法早已出现,但美军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改变。2003年3月24日,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5军团第11武装直升机团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进行纵深攻击。战斗结束后,第11武装直升机团约30架直升机被击伤或击毁,该团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样的战果让美军上下大为震惊。事后总结中,美军发现,在决定实施攻击当晚,第5军团和第11武装直升机团并没有得到攻击目标的明确数据、缺乏足够燃料以及有效压制敌人防空系统的协同手段。第11武装直升机团受领命令后,并没有提出异议,决定放手一搏、如期实施攻击,结果部队却遭到了重大打击。通过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深刻认识到,在纷繁复杂的作战环境中实施联合地面作战行动,即便是在先进指挥控制系统的保障下,指挥官也难以实时掌握战场的全部情况。唯有充分发挥一线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将相当一部分指挥权授予下级,才能确保美军赢得全谱作战的最终胜利。

  想法虽然美好,但想让一线指挥员敢于做决定,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比如,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使指挥更加实时化,战争一线的情况尽在指挥中心掌握,这使一线指挥员更希望通过请示上级而获得进一步的作战指令。矛盾上交的问题在于,需要做出决定的人不在战场一线,上下反复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得到的命令却可能完全不符合战场实际情况。正因如此,美军认为,在混乱的战斗中,将决策权分散到最底指挥层级是必要的,要通过机制设置使下级指挥官愿意和能够承担风险,同时上级指挥官应鼓励下级指挥官的这种意愿和能力。

  当然,“任务式指挥”是有条件的。下级对上级意图必须有很好的理解,必须确保部队作战行动始终在上级作战意图范围之内。“任务式指挥”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而这些都是近年来美军建设中着力营造和培养的。(赵小卓 李雪源)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