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张子扬)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当这些重大风险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时,世界该怎么办?对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以四点建议向世界阐明中国主张与愿景——“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保持绿色发展,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增强责任心,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受访学者分析指出,四点建议可视为中国“生态观”的升级版,为后疫情时代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实现经济复苏明晰三组关系,提供中国方案。
其一,生态兴与文明兴的关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习近平在讲话中呼吁,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马克平告诉中新社记者,面对生态危机,如果只注重“发展”或只强调“保护”,难免偏颇、割裂。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唯有将“发展”和“保护”共同推进。这其中,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前提,是核心。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认为,如果将这次疫情看做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通过疫情理应让人警醒——人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应转变为同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习主席提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表达出人类社会应当把握的规律:自然好,人类才会更好。
其二,多边主义与世界的关系:携手合作方为正道。
“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
在高飞看来,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人类可谓“同坐一条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坚持多边主义与团结合作,提升应对挑战行动力,在环境治理中形成合力,才会形成效率。
马克平认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如果有些国家坚持本国优先的发展策略而不顾及全局,毫无疑问,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能成功。中国最高领导人在联合国平台上呼吁世界携手合作,所有国家应行动起来,而不是各行其道,“退群”、“毁约”。
在这方面,中国是积极的行动派,采取有力政策行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发言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专家看来,尽管中国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付出极为艰苦的努力,但这些承诺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世界人民的眼中不揉沙子,个别超级大国做得如何?中国的行动力怎么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董漫远认为,“人人心中有杆秤”。
其三,绿色发展同经济高质量复苏的关系: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数次地方考察以及诸多重要场合,习近平屡屡提到“绿色发展”。
“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强调,“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如今,在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全面冲击下,如何处理好保护自然同经济复苏的关系,马克平认为,世界走上新的十字路口,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
习近平指出,“要着眼长远,保持定力,坚持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这次疫情对世界的冲击,打破了人类‘经济增长是常态’的惯有思维。今天,人类需要重新反思一道命题:何为富有远见的绿色发展模式?”高飞认为,中国曾有过刻骨铭心的教训,亦因追求绿色发展而捕捉到“金山银山”。此刻毫无保留地同世界分享,本身亦契合着自身发展思路:世界好,中国才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