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管不了,特殊学校管不到 多动症儿童教育路在何方?
在学校老师和其他家长眼里,多动症儿童就像是班里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面对多动症儿童,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老师“管不了”,特殊学校“收不了”,多动症儿童教育到底“路在何方”?
“停不下来”的多动症儿童
今年10岁的小明(化名)是江苏省丹阳市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学生,7岁时在南京市儿童医院诊断出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上学这几年,小明在课堂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还经常情不自禁地随意喊叫,打搅到其他同学学习和老师授课。
“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从小就没有定性,讲什么从来不听,坐也坐不住,只要是没睡着就不停地动。”小明的母亲许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之前没在意,后来老师提醒才带去医院检查发现问题所在。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朱华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就是俗称的多动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持续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目前,不少学校老师有这个意识,发现孩子异常会怀疑其是否患有多动症,但大多数家长还是缺乏相关知识和意识。
许女士说,自己频繁地被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叫到学校去给别的家长道歉。
朱华表示,ADHD的症状一般到小学才比较容易识别,因此常见于学龄期儿童。目前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一般报告为3%~5%之间,再加上患病没有就医的儿童,数量不低,亟待各方加以重视。
“管不了”的学校
9月的一天,北京西城某小学的一个班级微信群里,小懋(化名)的妈妈被另一位怒气冲冲的家长公开@了,原因是自家娃的脸被小懋打肿了。一周之内,连续有3个家长将状告到了小懋的班主任那里,内容均指向小懋无故打人、踢人、推搡冲撞和用笔扎人……
小懋的班主任也十分无奈。因为一年级入学之时,校方就已得知小懋患有多动症,学校也一直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帮助小懋进行心理疏导,家长和学校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但目前从同学的感受来看,小懋依旧是班上的“捣蛋分子”,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被小懋无故打过,而小懋即便坐在“超一排”依旧影响周围同学正常的学习活动。
“学校没有条件单独为小懋一个人开课,同时小懋又不具备进入特殊学校的资格,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任何理由拒收小懋。”小懋的班主任耐心地向其他学生家长解释说,“我只能多花精力多看着他,不成只能带到身边跟我去办公室。”
“特殊学校里几乎都是智力障碍或者身有残疾的孩子。”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多动症只是一种慢性疾病,并没有肢体和智力上的明显缺陷,目前特校还没有接收多动症儿童的条件。
普通学校管不了、特殊学校收不了,家庭教育成为多动症儿童教育的关键一环。但是,多位多动症儿童家长反映,“不知道怎么教这样的孩子”。许女士因为不知道怎么和小明相处,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者买些书籍自行学习。“虽然我们是孩子的家长,但面对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我们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现在只能遵循医嘱对孩子进行行为诱导,但收效甚微。”
多动症儿童教育“路在何方”
受访的专家、老师和家长认为,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靠一方根本无法解决,亟须建立多动症儿童的联合教育机制,为多动症儿童编织一张完善的教育网。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多动症(ADHD)在学龄期高发的现状,应在学校上报的基础上对各学校的多动症儿童进行普查,集中为多动症儿童提供合适的融合教育的场地,并配备合格的教师,与相关医疗部门共同开展治疗、教育和心理疏导。普通学校特别是小学,很少有足够的硬件和师资条件对多动症患儿进行教育干预。
其次,对适龄儿童的家长普及多动症相关知识。多动症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成因极为复杂,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脑组织器质性损坏、遗传因素等都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因此,已患病的多动症儿童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室主任耿春华认为,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有些家长比较忌讳治疗,导致部分孩子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矫正。
再有,就是呼唤特殊学校能够对多动症儿童开放。(半月谈记者 吴慧珺 董小红 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