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潘岳的12年环保印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 北京报道
在环保部原副部长张力军落马几天后,另一位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迎来了新任命:经中共中央批准,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任环保部党组副书记。在此之前,该职位空缺了8年。
这被外界解读为组织上对潘岳工作的认可。
12年的“老副部”
潘岳早年的仕途颇为顺畅。26岁时,当上处级干部;40岁之前,已是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官员之一。从最初参加工作开始,到省部级的晋升,潘岳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在这20年时间里,他从记者起步,曾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2003年3月,潘岳从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调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至今已在环保部(局)担任副部(局)长12年,环保部官网显示,潘岳为排名第一的副部长。12年里,潘岳经历了解振华、周生贤、陈吉宁三任部(局)长。2003年,潘岳初入国家环保总局,时任局长为解振华,2005年12月,解振华因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辞职后,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的周生贤接任,此后周生贤掌管环保部(局)长达9年之久。2015年2月,已届退休年龄的周生贤转入全国政协任职,陈吉宁从清华大学空降至环保部,成为潘岳在环保部的第三位上司。
在环保部(局)的12年,潘岳曾经分管过环评、政策法规和对外宣传等工作,也曾兼任国家环保总局的新闻发言人。当年,这位记者出身的新闻发言人善用媒体,也曾以其开明、敢言敢干、特立独行的风格在媒体界赢得较多的好评。
2003年8月13日,潘岳第一次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亮相,便向媒体通报了当年十大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之后的潘岳频频在媒体上亮相,以其果敢、强势的作风为环保摇旗呐喊。最为著名的是,他曾“铁腕”掀起了三次“环评风暴”。
2004年12月,潘岳开始分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即所谓“环评”。一个月后,国家环保总局在十多天内先后叫停了30家大型违规项目,包括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三峡地下电站、三峡工程电源电站等。这些项目均因环评不合格被责令立即停建。潘岳的强硬令外界为之侧目,甚至以“摸了老虎屁股”来形容潘岳的作为,媒体纷纷以潘岳掀起“环评风暴”为题报道。
有人认为,作为副职的潘岳在人们印象中稍显“弱势”的环保部门这样强势、敢干,与当时的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许多人用“肝胆相照”来形容解、潘二人的相处。后来,解振华因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咎辞职,据媒体报道,辞职的当天,解、潘二人曾在环保总局的走廊里抱头痛哭。
在周生贤接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之后的2006、2007年,潘岳又连续两年掀起“环评风暴”。其中,在2007的第三次“环评风暴”中,包括钢铁、电力、冶金在内,投资1123亿元的82个项目因严重违反环评而被叫停。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潘岳也因此成为了当时颇富争议的明星官员。
而在三次“环评风暴”之后,潘岳便不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他不再兼任环保部(局)的新闻发言人。此后替代潘岳经常出现在环保部重要新闻发布会上的是另一位副部长——张力军。
潘岳后来也不再分管环评。这一度引起外界的猜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阅环保部网站,有记载的潘岳近年参与的重要活动数量明显减少,2014年,潘岳参与的公开重要活动有5次,2013年有7次。而在2007年有21次,2006年则有22次。
潘岳曾公开说: “一屋子的人睡着呢,可是,你发现情况紧急,你就开始喊,能不能有幸被你喊醒是一回事,但确定的是,你作为第一个喊的人,肯定是要挨被吵醒的人的嘴巴子的。”
他早年曾对媒体说过,“‘仗义’是我的天性,霸道是我的‘劣根性’,如此为人处世,结果就只有‘悲壮’了!”当然,他也说过,为了国家和党的利益,不在乎个人的毁誉与暂时的得失。
力推新环保法
“这些年我不管环境影响评价了,但潜下心来,研究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比如新环保法。几经波折,这部法律终于出台,凝聚了大家几年的心血。”在2015年1月的一个研讨会上,潘岳这样说道。
而在过去的这几年,据中央巡视组的巡视意见反馈,环评领域的腐败成为了环保部门最突出的腐败问题。
2015年1月28日,履新环保部的陈吉宁针对环评领域的腐败重拳出击整顿。此番整顿被喻为陈吉宁上任后启动的“环评风暴”。
一个月之后,陈吉宁履新部长的第一次记者座谈会,是潘岳陪同出席的。次日,受陈吉宁委托,潘岳单独出席了介绍新环保法实施情况的媒体发布会。据媒体报道,久违的潘岳坐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的年轻面孔顿生感慨,好多人都不认识了。
他感叹自己头发都白了,但他还是满口狠话。潘岳对记者们说,新环保法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重拳出击的法律”,环保部门必须铁腕执法,不折不扣地把新法贯彻落实到位。
新环保法的修改,环保部门至少研究了10年,这也应当是这些年潘岳在环保部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政府的环境执法能否宽松一点?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他说,如果企业不重视环保,将来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环保法并不只管污染者,潘岳说,也同样要管不作为者。他引用陈吉宁的话说,目前环保系统的肿瘤,并非执法过滥,而是执法偏软,不作为,后者才是主要矛盾。
不久前,环保部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环境监管执法“成绩单”:上半年,全国共检查企业62万余家(次),责令停产15839家,关停取缔9325家,罚款23227家。环保部称,环境执法过松、过软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
2015 年3 月1 日,正式上任仅48 小时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左) 在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的陪同下与记者座谈。
绿色GDP核算从受挫到重启
除了掀起“环评风暴”和推动环保法修改之外,绿色GDP核算也是潘岳10年前曾力推的一项工作。
所谓“绿色GDP”是指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当年潘岳曾提出,各级官员的考核应加入环境保护一项。他希望以此从源头上遏制污染。
2004年至2006年期间,环保总局决定先在北京、天津、重庆、浙江、广东等省市进行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工作试点。但在以GDP为主要考核导向的当年,这一做法遭到了地方的抵制。即使潘岳曾强硬表示,就算只剩下一个省,也要把它算完。最终,绿色GDP还是没能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的约束性指标。
这一搁置便是10年。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要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随后,环保部召开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专题会,重启绿色GDP研究工作。
潘岳被任命为环保部党组副书记之后,不少媒体给予了大篇幅报道。公众对潘岳职务变动的敏感,实则是对政府环境治理工作的期待。一定程度上,潘岳过往的努力符合了公众对环境改善的期待。
但潘岳自身对环保工作本身的期待也许要更多。他认为,他所做的工作适合作为政治社会等改革的试验田。他的理由是,相比起其他敏感领域,环保少了许多政治敏感度。由于与社会各方面利益密切相关,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与共赢,因此能做各种公共政策民主法治试验。
在多年以前,时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的潘岳曾经写过一篇被媒体称为“政改报告”的长文——《对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思考》。这篇长文作为内部文件直接供中央最高领导作为决策参考,因而有人称之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改奏折”。
潘岳也因此被贴上了“政改标签”。当然,潘岳此举也引发争论无数,甚至遭受讥讽。
不过,潘岳并未因此改变其特立独行的做派,他后来在环保部(局)所激进力推的各项改革也是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当下,人们期待的或许恰恰是一个突破现有利益格局的新环保时代的开启。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