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大理石的故事

  大理石的故事

  文/王璐

  无论事物以怎样复杂的方式呈现,它们的本质往往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与连接。就像圣城麦加的清真寺屋顶与盐湖城摩门教的祭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摩根大通纽约总部富丽堂皇的大堂地面和金·卡戴珊婚礼上彰显奢华的家具不无关联。无论时间、无论地域,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形态彰显着财富、权力、地位和身份,却始终无法忽略一个共同的名字——意大利大理石。

  五百多年前,年幼的米开朗基罗在母亲去世后随父亲搬到了意大利西北部的托斯卡纳。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阿尔卑斯山上不会随季节而消融的“积雪”。这是被当地人称为“Marmo”的一种白色石头,其数量之多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从附近任何一座城镇的海滩上,抬头就能清晰地看到如白雪覆盖一般的大理石山顶”。

  意大利人将盛产大理石的城市命名为卡拉拉(Carrara),在拉丁语中意为“石矿”。早在古罗马时期,这里就坐落着大大小小数百个采石场。古罗马人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采掘这里的石料,为的是建造帝国权力的标志性建筑:万神庙、斗兽场、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等。古罗马开国皇帝奥古斯都曾骄傲地宣布,他继承了一座石头城,却留下了一座大理石城。可见在古罗马人眼中,大理石并非石头的一种,原因可能取决于它罕见的色彩。

  事实上,大理石身上令人着迷的白色,恰是在黑暗中诞生的。数百万年前,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了变质岩,地壳的内力作用促使原来的各类岩石发生质的变化,原有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以碳酸钙为主的岩石结构。这些白色的结晶原本沉睡在大洋底部,却在许多年后的一场地壳运动中慢慢上升,形成了南欧的诸多山脉,一些地区的上升幅度高达6000英尺(1828.8米),阿普安阿尔卑斯山脉就在其中,山上的大理石就是这样出现在人们眼前的。

  阿普安阿尔卑斯山上众多采石场中,曾经有一座属于米开朗基罗的父亲。在父亲手下石匠的影响下,米开朗基罗学会了熟练使用锤子和凿子,就像所有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孩子一样。然而与众不同的是,群山上的白色石块在他的心中幻化出了不同的模样,成年以后的米开朗基罗学习雕塑艺术,灵感大多来源于此。佛罗伦萨博物馆内最著名的雕像《大卫》,就出自卡拉拉山上的大理石。

  在当年,雕刻17000磅(7711公斤)重的《大卫》已非易事,米开朗基罗心中却还有着一个更疯狂的愿望——他曾幻想将整座山都雕刻成塑像。不过,这显然只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浪漫想象,米开朗基罗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并将其当作笑谈讲给他人听。然而在他晚年的日记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话:“如果我可以再活上四倍长的寿命,那么我一定动手去实现这个疯狂的梦想。”人的寿命有限,然而大理石没有。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大理石的痴迷丝毫没有减弱。开采大理石的工具从古罗马时代的斧子和运输用的牛,变成了电锯和拖拉机。然而有一样事情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大块的白色石头被切割成小块,运输到遥远的地方,在当地被加工成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事实上,大理石的历史,就是人类财富史流动的风向标。从古罗马时代的罗马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再到20世纪的纽约,大理石的流动从未停止。如今早已不再局限于200英里外的罗马或700英里外的伦敦,而是流向了3000英里外的阿布扎比和4000英里外的孟买,甚至是5000英里外的北京。

  而卡拉拉大理石本身的归属也在发生着改变。2014年,本·拉登家族经营的本·拉登集团购买了卡拉拉地区最大采石场的大部分股权,使得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主要在沙特阿拉伯地区流动。“使用量很有可能会继续增加,我相信集团把它看作是战略性投资,并计划开始就地制作大理石的生意,而不仅仅是采挖工作。”该集团采购的代表律师安东尼奥·门基尼(Antonio Menchini)说。本·拉登集团在沙特阿拉伯地区以建造清真寺著名。

  就像金子一样,大理石因其特殊性和稀有,成为了财富和权力争夺的对象。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种材料如大理石一般被开采和利用。摄影师Luca Locatelli通过照片记录了生活在卡拉拉地区,从事大理石开采工作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这是一个独立的、与世隔绝的世界,它美丽、怪异,又充满着严峻的气息。”Luca说。在这个自成一体的白色世界里,你会发现工业和自然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照片上,那些指甲盖大小的工人站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指挥交响乐队一样指挥着拖拉机的运转。

  几个世纪以来,大理石山脉奇特的地质构造也造就了一个另类的人类社群。这里的人们居住在白色的城镇当中,呼吸着白色的粉尘,嘴里讲的是与众不同的方言,维护的是属于当地的政治。在卡拉拉及其周围地区,无政府主义和反叛运动最为盛行,“战争就是国家!自由就是冒险!反叛就是乐趣!” 这样的口号和历史让人们引以为傲。

  尽管远离市中心,远离意大利最有名的经典建筑,卡拉拉的大理石矿藏依然吸引着游人的目光,最近几年里,意大利人开展了诸多专题大理石旅游线路,每年来矿山参观的世界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既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大理石早已不是伫立在博物馆中冷清的文艺复兴雕塑,而是热闹商场的光滑瓷砖,高档酒店的奢华水槽,摩天大楼的精致大堂,以及数不胜数的人物雕像。这些雕像的主人可能生前是彼此立场相对的死敌,死后却成为同样材质的偶像,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

  同大部分古老的资源一样,大理石并非无限的资源。就像北美木材和南极冰块一样,意大利的大理石迟早有被用尽的那一天。然而大理石特殊的属性却决定了即便它从阿普安阿尔卑斯山顶消失,也不会在地球上灭亡,它们将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或许你的家中就藏着一片。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1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