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跨性别群体拍摄电影的高中生
电影《逃离》讲述了一个为性取向而困惑的男孩儿寻找自我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由人大附中的学生们拍摄的,从导演、编剧、主演到服装道具,都由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共同协作完成。他们在关注少数群体的同时,也在探寻着自我
文/隗延章
“男生”张望安梦见穿着黑色卫衣的自己被困在了楼道中,楼梯似乎没有尽头,他无论怎样,似乎都逃不出这密闭、幽暗的空间。
这是电影《逃离》中的一幕。这部独特的影片由人大附中的学生们拍摄,讲述了一名跨性别身份的男生张望安被爱情吸引陷入挣扎,最终找到、接受自己跨性别身份的故事。
电影的导演是一名叫胡然然的女生,而其中的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一名经历过内心挣扎的跨性别人士。如今,这部制作并不精良的影片由于它特殊的题材和年轻的拍摄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这些拍摄者在完成了电影之后,也纷纷去往国外读书,开始了另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
一个女孩的导演梦
去年冬天,胡然然看到了讲述八位跨性别人士的纪录片《有性无别》,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拍摄的电影所瞄准的人群:跨性别,那些对自己出生的性别无法认同的人。“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发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
彼时,她正在人大附中读高三。17岁的她,此前也已经在电影拍摄上做过很多尝试。
小学五年级,胡然然和妈妈在电影院观看《阿凡达》。影片中杰克·萨利(Jake Sully)抬头望见潘多拉星球的石头山那一幕,让胡然然觉得特别美,那部电影让她萌生了成为导演的想法,“在电影中能做很多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情,导演能创造一个世界”。
初中二年级,胡然然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短片,题材是“九一八事变”。这是历史课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教师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方式表现历史。她的初中班主任回忆说,那一整个学期,胡然然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写剧本和进行拍摄,班级中的多数学生,以及一些教师参演了她的短片,有些“演员”甚至还专门去学了些日语。
此外,胡然然还陆续拍摄过其他短片,其中一部是12分钟的纪录片。影片中,胡然然采访了西藏支教期间遇到的老师和学生,主题是探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如果没有支教,那些学生只能去当喇嘛。有了教育,未来他们有机会去大城市。”
相比她短片中的西藏,胡然然所在的人大附中教育资源要丰富得多。据她的高中同学、初中校友、电影《逃离》女主角扮演者吴玥灵说,学校给他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选修课,如泰拳、话剧、心理学,“你的任何兴趣,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课程”。
人大附中每年还会举办电影节。胡然然上了高中以后,有一个重要愿望,便是能拍摄一部完整的故事片,在学校的电影节放映。
2014年夏天,胡然然正在美国读暑校,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学长失恋的消息。学长在微信中,向她倾诉了失恋经过:他本喜欢跳舞,但他喜欢的女孩喜欢唱歌。他为了迎合这位女生去学习唱歌,却还是没有追到那位女生。学长最后感叹,“还是做自己最重要”。
胡然然听了学长的故事很受触动,确定了自己故事片的主题:做自己。后来,她将主人公粗略设定为具有某种精神障碍的人。原因是那段儿时间她看了《雨人》等关于异类天才的电影,觉得这类主人公会更有戏剧性。
电影在胡然然高中二年级正式开始拍摄,影片的剧情是:一位患有阅读障碍症的男孩,在追寻爱情以及同学的帮助中接纳了自己。剧组的演员、场务、摄影等全部由胡然然的同学、朋友担任。
拍摄期间,男主角张宇歌很难将阅读障碍的症状表演得准确。阅读障碍症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很远,而张宇歌又是非职业演员。同时,高二恰恰是剧组的同学们最忙的时候,拍摄时间很难协调。剧组成员大多是人大附中国际部的同学,未来多数会去美国留学,需要在高三学年的1月份左右结束学校的申请工作。
拍摄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这期间,胡然然看了纪录片《有性无别》。她发现,其实相比阅读障碍症,性少数群体离胡然然同学们的生活反而要近得多,她的剧组中就有六七个人属于性少数群体。
在人大附中国际部读书期间,同学们接触了很多美国文化的内容。胡然然在这期间了解到了性少数群体的概念,其中美国最高法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新闻让她印象深刻。
对于女主演吴玥灵来说,早在初中时就已经对性少数群体有所关注。她第一次了解到同性恋是初中时阅读《三联生活周刊》。此后,她在互联网了解了更多性少数群体的知识,还将原本不接受同性恋的母亲成功“洗脑”。而男主角的扮演者张宇歌本人在现实中似乎就经历着电影中的那些挣扎。
男主角似乎在演他自己
今年1月,人大附中国际部同学的大学申请大多已经完成,剧组开始打磨剧本。
为了解性少数群体的真实处境,胡然然看书、看电影,并在贴吧、微博寻找跨性别人群,和他们聊天。
一个月以后,剧本打磨完毕,电影正式开始拍摄。演员的服装一共14件,基本上都是剧组成员自己的衣服,主角张宇歌穿着的一些女生服装是胡然然自己提供的,一件白底蓝花的旗袍是唯一一件花钱租来的服装。拍摄中,有时裙子太小,1米8的男主角穿上以后,背后的拉锁拉不上,只能拍摄正面。
幸运的是,相对于演出阅读障碍者的艰难,这一次,演出跨性别人士的张宇歌表演得异常顺利。即便在穿上旗袍时,也像是在演他自己。“觉他挺享受演女人的,这应该是释放了他的一部分女性特质。”胡然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上,《逃离》的情节相当多的部分来自张宇歌的个人经历。张宇歌同样经历过性少数群体发现自己的性取向、自我挣扎、最终接纳自己的过程。
小学四年级时,张宇歌和家里的保姆一起看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两人喜欢同一个男性角色,这让张宇歌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现在我知道那种感觉是什么了,那是一种嫉妒。我喜欢的人,你怎么能也喜欢呢?”
同一年,张宇歌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了“同性恋”词条。那一刻,他觉得这说的就是他。一次,在车上,张宇歌告诉妈妈,“我是同性恋”。“小孩子懂什么?”他的妈妈似乎没当回事儿,只是这样淡淡说了一句。
整个初中时期,张宇歌都处于自我挣扎之中。他焦虑于同性恋不能结婚和传宗接代,“我们家到我们这一代家庭很兴旺,我又是唯一的男孩子。”但他从未怀疑过自己不是同性恋,“从小学四年级那一刻,我就笃定了这就是我。”
他对于性取向的自我挣扎,在高一迎来转折点。
一位升学机构的女性美籍华裔指导教师是同性恋。她告诉张宇歌,“这不是你的错,如果你父母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事情,那是他们有问题。”此后六个月,这位老师都在不断开导张宇歌,鼓励他接纳自己,开心一些。
这让张宇歌有一种解放的感觉,“人生中第一次有人告诉你‘这不是你的错’”。同时,他也下定决心,一年之内对同学、老师、父亲出柜。
他向外教出柜,是在一篇作业中。那位教师是美国人,看了他的作业以后,将张宇歌叫到了办公室,对他说“这是我见过的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外教还将作业拿给了美国的同性恋朋友们看。那些朋友看了以后,也都很感动。
张宇歌向父亲坦白时,他的父亲说:“儿子我很爱你,所以爸爸接受了。但是你要知道,中国社会是接受不了你的,爸爸还是希望你以后跟异性结婚。”“如果我的国家不接受我,那我就不在这里生活了呗。”张宇歌对爸爸说。
张宇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和很多人的父母聊过,“每个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是同性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跟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这段真实的经历让张宇歌成为出演《逃离》这部电影主角的不二人选,也让他能够非常顺畅地和导演胡然然进行合作。
《逃离》的拍摄持续了5个月,于今年6月结束。在胡然然、张宇歌、吴玥灵的记忆中,那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像之前的每一次拍摄时一样地结束了。由于剧组成员都特别忙,直到现在,他们都还没有一起吃一顿杀青饭。
探索自我的新旅途
电影完成之后,胡然然原本希望能让影片参加学校的电影节。但是,今年4月份,拍摄中途,胡然然就知道了一个来自校方的消息,今年的电影节并不允许高三年级参加。这是一个针对整个高三年级的决定,但也让胡然然错失了公开放映的机会。
几经辗转,电影开始在学校的教室、某教育机构、北京的“同志中心”等地方陆续小规模放映。北京同志中心那一场放映中,台下坐了20多个人,其中一位是张宇歌的母亲。放映结束时,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对话。
影片结束后,他的母亲起身说,“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同性恋是需要心理辅导的一群人。而且影片太过压抑。”
“你知道国际上已经承认同性恋了吗?影片压抑是没错,但这就是这群人本身的生活状态。”张宇歌反驳道。
张宇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一刻他感觉有些愤怒,“不管我怎么说,她都觉得(性少数群体)需要心理辅导。”
那场放映之后,电影《逃离》开始被媒体报道,甚至还上了微博热搜。此后,《纽约时报》《人民日报》等媒体陆续对这群年轻的学生进行了报道。
电影引起关注后,张宇歌会在微博、微信观察网友的留言。一些留言让他有些困惑,“那些不认同你的会继续不认同,那些认同你的会更加认同,你究竟改变了谁?”他又觉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其实比游行、喊口号强,它能通过故事慢慢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别人”。
在这部以探索自我为题材的《逃离》拍摄、线下放映陆续结束时,三位剧组主要成员也已经或即将进入大学,开始他们又一段探索自我的旅途。
胡然然申请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系,此前写申请文书时,一直努力向物理上靠,但被列为了候补。她重新提交申请时,痛快叙述了拍摄《逃离》的过程,申请顺利通过。
她说选择物理系是想多了解基础科学,选择洛杉矶是因为离好莱坞很近。“但我还是不能确定是否未来会成为导演。但我觉得学习到的思维可能比专业更重要。如果选择导演系,可能会让自己的视野变得狭窄。”
女主角吴玥灵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录取。但她觉得自己未来可能会从事金融业。而张宇歌现在刚刚开学,正在纽约州的瓦萨学院读书。他告诉记者,学校开学之初,就讲授了性少数群体的知识。同时,这所学校的历史中体现的包容也非常吸引他:瓦萨学院最初是一所女校。19世纪末,女性是弱势群体,瓦萨学院的创始人为了给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创办。
瓦萨学院要大二才分专业,张宇歌现在设想到时选择政治学和戏剧专业。选择政治学的原因是“我想更好地了解,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
张宇歌离开北京前的一天,留意到了一位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的微信朋友圈:有人还醒着吗?我快受不了……张宇歌给他发了微信,随后与这位朋友位朋友通电话,对方是一名同性恋人士,同时也身患抑郁症。对方先在电话中哭泣了10分钟,又向张宇歌倾诉了自己不被理解的人生。
张宇歌对记者说,这个电话对他冲击很大。“抑郁症也是边缘群体,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边缘群体太多了,不幸的人太多了。此前我可能只想过好自己生活,(这个电话)让我意识到应该更有能力,去做更伟大更有影响力的事情。”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