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文娱 • 正文

中国最早地道战发生在战国 三国官渡之战是地道战

《地道战》剧照

阿拉斯战役后“洞穴城”被发现

大名鼎鼎的马奇诺防线

  吴学军

  英国最近开放了二战时期为保护民众在伦敦克拉彭广场地下修建的大型地堡。这座地堡位于地面以下30米深的地方,由1300条地道构成,可容纳人数达8000人。

  地道,顾名思义就是地下通道。在中国古代、近代乃至世界历史上,地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1.官渡之战原是地道战

  在中国电影史上,抗战电影《地道战》缔造了近半个世纪的“放映传奇”。数据显示,有近30亿观众看过此片。该片的许多内容都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各地军民实际作战的经验总结。如今,电影的拍摄地保定市冉庄地道也成了旅游景点。

  其实,我国最早的地道战应该发生在战国时期。墨翟在《墨子·备穴》中就有开凿地道进行攻防作战的明确记载:如果敌军开凿地道攻城,守军也应径直迎敌,针对敌穴方向开凿地道,以穴攻穴,把敌军消灭在地下。还记载:为了及时了解敌穴情况,每个井穴口派狗执勤,以“审之穴之所在,凿穴以迎之”。古书中既记载了对付地道战的方法,也讲明了地道战的侦察方法。

  可惜的是,地道战在战国之后就停滞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新的发展。三国时期,使用地道作战有文字记载的就达9次之多,如曹操与张绣的安众之战、袁绍与公孙瓒的易京之战、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邓艾与姜维的祁峪之战、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等均是典型的地道战。

  据史书记载,曹操擅用地道作战。著名的亳州古地道就是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最初用于运送士兵,后用于攻城、撤退、联络、伏击、反地道战等。

  《三国演义》第30回,描写了官渡之战的详细情况,审配向袁绍献计,让袁军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通曹营。曹兵看到袁军在山后挖掘土坑,便告知了曹操。曹操向刘晔询问对策。刘晔提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曹操于是连夜让士兵挖沟堑,袁军的地道挖到曹军的沟堑边时,无法攻入,就这样曹操粉碎了袁军的地道攻城计策。

  清代太平天国时,攻打重要城池的战役几乎无不与地道有关。太平天国喜欢用地道战,与工兵有很大的关系。太平天国工兵的主力最早是一些湖南矿工,太平军途经湖南时将失业矿工吸收入伍,这些矿工将打井、开矿等地下施工技术运用于军事斗争,结合坑道的爆破技术,一时让太平军无坚不摧,太平军攻克武昌、南京两座省城,都是首先以地道爆破炸塌城墙,然后大军乘虚而入。令人唏嘘的是,太平军最终竟也是被地道战攻破的。

  古代为破解地道战,常针对敌人开挖的地道,迎面挖一条,称之为“以穴攻穴”。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地下埋放水缸,上面裹牛皮,然后派专人监听。当敌人用锄头挖地道时,一定距离内能听得很清楚。一旦发现敌军在挖地道,一般是横挖一条,对洞口放火、灌水或事先埋置铁板。不过,古人攻城主要是攻击城门,久攻不下才会挖地道,且往往不会在离城很远的地方挖。所以,在中国古代,地道战并不是使用率很高的战术。

  2.一战、二战都有经典地道战

  说起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地道战,不得不提到一战中的经典——法国阿拉斯地道战。阿拉斯是同盟国与协约国军队争夺的焦点,一旦夺取阿拉斯就等于洞开了巴黎的门户,整个法国便岌岌可危。

  1917年发生在法国北部的阿拉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道战。战役打响前,英法联军用3个月时间在阿拉斯地下开掘出一个庞大的地道网络,整个地道由两个“大迷宫”组成,每个长约20公里,最宽的地方甚至可以铺设一条供应补给的铁路,英法联军在其中建了餐厅、教堂、加油站、轻型铁轨等附属设施,以及一座设备齐全的战地医院。战争前夕,英法联军在此埋伏整整2.5万名士兵。1917年4月9日清晨,士兵从地道中冲出,出其不意地攻入德军阵地,以微小伤亡取得了整场战役的胜利,巴黎从此安枕无忧,阿拉斯地道战也由此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

  二战时的乌克兰敖德萨地道战,同样是一次著名的地道战。二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乌克兰成为德军东线的主战场,位于乌克兰南部的敖德萨于1941年沦陷,被德军占领长达3年之久。苏军在攻克了敖德萨外围后便不再推进,只派出小股部队展开试探性攻击,一来担心大举进攻会破坏城中的文物古迹,二来在巷战方面,苏军确实不是德军的对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敖德萨城中有大约2500公里到3000公里的地道,当地游击队还绘制了一份精确的地道分布图。敖德萨地区游击队长帕夫里科·莫罗佐夫向苏军统帅部建议:暂停敖德萨正面攻势,派游击队员通过地道潜入德军军火库将其引爆,围困德军,收复敖德萨。莫罗佐夫主动请缨,4月10日晚,敖德萨城中发生了两次惊天爆炸,熊熊大火映红了夜空,德军军火库被成功炸毁。由于军火库被炸,困守在敖德萨城内的德军部队,直接面临着弹药物资短缺的威胁。4月27日,穷途末路的德军发生哗变,在拘禁了统帅西格蒙德后弃城投降。

  除了这两次有名的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曾使用过地道战;越南战争中,越南共产党也曾用过地道战来抵御美国,如古芝地道战。

  3.马奇诺防线堪称“最豪华地道”

  马奇诺防线南起瑞士北部边境城市巴塞尔相对的法国地界,沿莱茵河左岸朝正北方向延伸,然后在法德两国莱茵河的北部尽头折向西北,一直延伸到法比交界的阿登山区以南的蒂翁维迪,全长约390公里。 马奇诺防线分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下是防线的主要工事,地道由钢筋水泥构成,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应有尽有,蜿蜒曲折,纵横交错。不过,正因为知道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才使得二战时德军装甲部队绕过马奇诺防线突进法国腹地,用了不到6个星期便打败了法国。

  “东方马奇诺防线”也是著名的地下工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北边境线上修筑了东起吉林珲春、西至内蒙古海拉尔的14个军事要塞,全长3800公里,被日本关东军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位于吉林珲春市的五家山要塞是该防线最南端的起点。五家山要塞地下工事设施齐全,有弹药库、发电室、医疗所、指挥室、无线电室、炊事室、兵舍、监视所、卫生间和浴室,洞里设计精巧,四通八达,工事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这些地下防线都可谓是豪华版地道,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完成。

  4.冷战时期柏林墙下特工斗法

  冷战时期,北约与华约、美国与苏联对峙,其焦点在柏林。东西方的两支情报大军——苏联克格勃和美国中情局各显身手。当时,美国中情局派驻西柏林的头儿叫大卫·墨菲,克格勃坐镇东柏林指挥的是瑟格·康德拉斯赫夫。两人当年虽未曾谋面,但对对方的经历、生活和性格都了如指掌。时过境迁,冤家变成了伙伴,两人互赞对方“实在是高”,还联手写了一本书——《柏林战场》,揭开了柏林间谍战的若干内幕,其中之一就是“柏林地道战”。

  战后的柏林分为西方占领下的西柏林和苏联占领下的东柏林。两者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阻隔了东西柏林之间的地面交往。1955年5月,美国中情局同英国情报部门合作,实施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从设在鲁尔区距苏占区最近的一个美国雷达站开始,挖了一条地道,地道穿过分界线,向苏占区延伸,总长500米,直达苏联和民主德国的一个地下电缆中心。

  这个计划实施成功之后,中情局欢呼雀跃,因为它的作用太大了,每天可以接收苏方至少4000米长的文传打字带,录下数千次电话联系。然而这一切,克格勃一清二楚。早在地道开挖之前,克格勃安插在英国情报机关的一个“鼹鼠”,就把消息报告了克格勃。此人叫乔治·布莱克。然而,直到一年以后,克格勃才公开揭露此事。

  克格勃为何让美国为所欲为达一年之久呢?康德拉斯赫夫对此作出了回答:关于美方的那项计划,当时只有布莱克等少数人知情,如果公开揭露,就危及他的生命,而布莱克对克格勃太重要了。如果合理推想,克格勃肯定早已把被窃听之事告诉了苏联军方,这样军官们在电话交谈中就会适当注意些,尽量谈点次要的秘密。但是,美国中情局柏林站站长墨菲却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他认为苏军在电话交谈中仍然十分随便。而且,通过窃听,美国和英国发现了350名苏方情报人员和数百名参与研制核武器的苏联人员。然而,墨菲的说法中丝毫没有涉及重要机密,他也没有通过窃听找出任何一个打入西方的苏联“鼹鼠”。所以,这个说法的正确性仍令人怀疑。而确凿的事实是,克格勃的确保住了它在英国的重要情报人员——布莱克。

分享

文娱频道精选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