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向海外人才伸"橄榄枝" 吸引千余留学人才创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济南向海外人才伸"橄榄枝" 吸引千余留学人才创业

2010年07月21日 11:38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今,每年在济南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000余人,留学回国人员1000余人;累计有211名留学回国人员来济创办了174家企业;先后有4名服务济南的外国专家获得国家友谊奖、18人获得了齐鲁友谊奖、13人获得泉城友谊奖

  7月5日,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国际化人才战略结出硕果——— 德国分体式U形管集热器生产线改造完成,产能提高20%,工作强度降低20%。这是法籍外国专家鲁贝克又一贡献。他的到来使该生产线从无到有,从低效到高效,逐渐发展成国内太阳能U形管分体式集热器的重要生产基地。鲁贝克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典型代表,起到了引进1名专家、提升1个产业、带动1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他也因此获得2009年度国家友谊奖,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式。

  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工作,济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抄底机遇,推动外国专家和留学回国人员来济创新创业。如今,每年在济南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000余人,留学回国人员1000余人;累计有211名留学回国人员来济创办了174家企业,一大批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在济南转化为高科技产品。

  不拘一格降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需要“抢”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倚重市外国专家局、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的职能,利用一切机会抢抓国际金融危机人才抄底良机聚才揽才:连续4届成功承办“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今年11月份将召开第六届海洽会;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设立济南市专用窗口,不间断地进行信息发布与交流活动;委托外交部驻外使馆、国家外国专家局驻外机构协助进行人才招聘。我市还与日韩、西欧、北美及澳新等发达国家地区海外著名华人、留学人员组织合作,共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委托专人进行海外人才招聘,发动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团赴海外进行人才招聘活动。大批企业通过国际化人才战略解决技术难题,如济钢集团高炉建设、济南二机床和法因数控公司数控机床技术提升、力诺太阳能分体式集热器、采埃孚商用车转向机制造技术、鲁能恩翼帕瓦电机公司的高压控制开关制造技术、

  公交系统BRT技术等都是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几年来,先后有4名服务济南的外国专家获得国家友谊奖、18人获得了齐鲁友谊奖,13人获得泉城友谊奖。

  远赴海外育真才

  引来海外高端人才是引“远水”,济南的“近水”也要倍加珍惜。我市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到国(境)外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项培训。山东元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重组瑞替普酶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心医院的哈佛团队全面带动各科的发展,疾控中心的卫生应急管理技术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得以施展。“不缺订单,缺人才”是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为此,我市积极协调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建立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济南)、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聘请100多人次外国专家来济指导,选派200余名年轻专业人才出国培训,为信息产业培养了1000余名可以马上就用的熟练人才。

  筑巢引凤聚贤才

  好的人才港口需要成熟的人才创业平台。我市在与国家人社部共建中国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础上,分别在历下、市中、槐荫、长清4区设立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区,形成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共有211名海外留学人员来济创业,共创办留学人员企业174家。园区内聚集了各类高级科研人员1700多人,在孵高科技项目400余项,涉及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其中近百个项目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以王革、孔庆忠、关华建、郭建峰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推动高新区和济南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其中,3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人受到国家部委和省政府表彰,9人成为国家和省部级的技术专业委员会成员。此外,还有一批青年专家被批准为科技拔尖人才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来济服务和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们虽然肤色、种族、国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身怀高科技,渴望在泉城这块热土上建功立业;他们都有一颗泉城心,真心诚意为泉城百姓奉献智慧和爱心;他们都兢兢业业,在高新领域和尖端行业推进了泉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济南将进一步转变方式,优化环境,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王端鹏 于炳基 蒋旭光)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