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内外兼治 根除假冒国企乱象
7月20日,中国新闻网对中冶吉信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康和信健康医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疑似“假国企”的调查报道,在网络上引起热评,也再度引发社会对冒充国企问题的关注。
冒充国企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国资委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先后发布三批共计823家“假央企”名单。今年6月以来,国铁集团、国家电投、中信集团等企业相继发表声明,指出有非法分子冒用其子公司名义设立公司,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甄别,防止受骗。
个别企业通过挂靠、伪造工商资料等手段,违规借用、套用和冒用“央企”“国企”的名称,披上央企或其下属子公司的外衣,以获得地方政府或金融机构的信任,从而在企业融资、项目土地、投资合作等领域获取便利和资源的现象屡有发生。“假国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同时,时常出现违约行为。违约行为产生后,背后的“真国企”才发布声明进行澄清,企业形象与信誉大打折扣,令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合作者、投资者苦不堪言。
“假国企”不仅让“真国企”背了许多问题黑锅,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假国企”被发现,结果往往导致合约项目无法推进,由此造成的风险难以估量:非法集资导致民众财产损失,企业大量投入之后可能血本无归......这些风险甚至还会传导至资本市场,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冒充国企这样的市场乱象,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更触碰了法律红线,不容任由其泛滥,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全社会共讨之,需要国资系统、市场监管和公安执法等部门联手打出“组合拳”。例如:各部门需建立常态化联动处理机制,采取更及时有力的措施;广大市场主体应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不能盲目追求“国资光环”;央企国企应提高企业透明度,发现被假冒时,应第一时间主动向公众揭露;在公司法层面,要健全公司登记制度,包括公司设立登记、公司变更登记和公司注销登记,打破假国企难以被彻查的魔咒。
此外,要想彻底清除国企“李鬼”滋生的内生土壤,需要进一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赋予各类企业真正同等的地位,确保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各级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民企的支持,为民企发展“保驾护航”,如果民企也能像国企一样成为“座上宾”,那么冒充国企的冲动就会大大减少。(光明日报客户端 杨淳)
理论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7日 22:40:57
- 2024年12月27日 20:46:30
- 2024年12月26日 18:54:08
- 2024年12月25日 10:14:14
- 2024年12月23日 21:40:52
- 2024年12月23日 20: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