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汲取我们党的战略智慧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汲取我们党的战略智慧

2022年05月25日 16:46 来源:光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作者:李晓阳、广明(均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战略智慧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英明洞察和深刻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运用战略思维、作出战略决策、凝练战略智慧的历史进程。10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融入战略运筹,在进行战略运筹时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也赋予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战略智慧。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牢牢掌握历史主动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中国共产党人“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为浪花激荡的“精彩”现象迷惑双眼,而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照和把握历史长河的内在脉络和总体趋向,从而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路径中,无论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的思想武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引领社会进步的强大法宝和智慧源泉。

  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是一部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奋斗史,也是一部立足中华大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史、创新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用“实事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中国化概括,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引领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研判、决策,掌握了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出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掌握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全党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掌握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历史表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才得以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接续推动理论和实践创造的新跃升。

  我们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并用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复兴伟业

  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告诉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切实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解决好基于什么立足点、着眼于什么使命任务来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党的百年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又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英明领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来创新发展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国的先进分子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从中国的先进分子最初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至今,我们党就是为着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自从我们党学会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为我们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从浴血奋斗闯出革命之路到自力更生铺就建设探索之路,从敢闯敢试开启改革开放之路到砥砺奋进擘画强国富民之路,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样,我们最大的智慧就是把蕴藏于自身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集中起来。立足中国实际、聚力强国复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凝练升华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源源不断获得智慧创见的途径。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必须继续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始终坚持围绕矛盾问题聚力突破,递进提升发展层次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着眼于必须实现的使命目标,厘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践之“的”,探寻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彰显的又一战略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既以使命目标为创新指向,又以矛盾问题为创新靶向,使之相互耦合、相映生辉,才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之轴。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在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循环往复中推动中国发展。为了让中华民族站起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旧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先后围绕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国民党新军阀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等主要矛盾,确立相应的中心任务,提出因应的理论、路线、方略,引领中国革命航船破浪向前。为了让中华民族富起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透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让中华民族强起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开创性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引领中国人民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直面和破解大量亟须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察世界、判断时势,在“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中抓住必须优先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强国复兴道路上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编辑:苏亦瑜】

理论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