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商家不断变换营销手段,努力打动消费者。这其中,恶俗营销侵害、误导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在上一个3·15年度,各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和忽悠手段玩得越来越来新鲜,如“基因检测”、“抗甲流口罩”……人无信莫立,店无信莫开!诚信是商家的生命线,巧言令色、投机取巧丢掉的将是一辈子的“金名片”。
NO.1
测儿童天赋的基因检测
●忽悠伎俩:2009年8月,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体检中心推出了一项名为“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项目,即刮取儿童口中一些唾液,寄回唾液样本,就可通过几十个基因位点的检测,知道孩子是否有舞蹈、人际交往、绘画等方面的天赋,还可以看出孩子将来是否会早恋、染上网瘾,甚至可以看出孩子将来能不能赚大钱、当官等,这些体检中心表示基因检测保证达到99.99%的准确率。然后,再由相关专家针对检测结果,提出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据了解,这些基因检测报价少则1000多元,多则4000多元,如果加上商家推荐的一系列的配合疗法,至少需要上万元。
●现象评说:医学专家认为,基因检测,首先要满足相关性的原则,要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进行实验后,才能确定某种基因与疾病或者情绪的关系。目前,和某些情绪相关的基因实验样品量不到100个,在人群中没有统计学意义,这样做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而且即便人体的某种外在表现或行为表现或是天赋与基因相关,也有可能与无数个基因相关,很难确定某些基因就是所谓的与记忆、智商、情商、体能、专注等相关的基因。目前,基因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还不是适合推广的技术,用于公众临床检测为时尚早。
根据卫生部2007年出台的 《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基因检测已经被列入临床检验项目目录,但基因检测内容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社会机构进行基因检测,不能作为诊断性检测,只能提供咨询和指导。
知名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在谈到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时表示,一些公司推出的天赋基因检测是一种欺骗手段,目的是为了骗父母的钱,只能算是骗局。
NO.2
侯耀华系列虚假广告
●忽悠伎俩:在2009年,名人广告代言再遇信任危机,侯耀华的广告代言风波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事件。2009年11月1日,中国广告协会发出通报,著名演员侯耀华共代言了10个虚假产品广告。据介绍,这些产品包括澳鲨宝、伯爵养生胶囊、杜仲降压片、黄金九号、康大夫茶愈胶囊、渭肠益生元、亚克口服液、加拿大V6胶囊、角燕G蛋白、方舟降压仪。以上产品中的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均未经行政许可部门批准,均使用演员做主持人,使用专家、患者、消费者名义和形象作证明,且均含有其他违法内容。
2009年11月5日,侯耀华正式回应代言门事件,对网民强烈要求他出来道歉的声音,侯耀华称,“我要向谁道歉?如果要道歉,也是向因为这个事件受害的消费者道歉,而且道歉的不应该只是我一个”。次日,侯耀华以个人博客的形式再次回应,称“对这些代言行为深表遗憾和歉意,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我愿意认真总结经验”。
●现象评说:名人代言违法广告的消息一经曝光,着实让消费者感到痛心,并深感被欺骗。对于名人来说,在进行广告代言时,一定要从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角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免因广告代言行为而使自身公众形象受损。作为名人,更应该多一些责任感,少一些利欲心。
NO.3
抗甲流口罩
●忽悠伎俩:2009年11月9日,一条占据各大媒体重要版面的新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产抗甲流口罩面世,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杀灭率达92%。”据报道,该产品由天津市明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科技人员运用分子链接抗微生物技术和远红外技术研制而成,利用材料表面的有效功能团去抑制或杀灭微生物。报道中提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抗菌材料检测中心对这种口罩针织材料所做的检测报告说,该材料可杀死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尤其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杀灭率高达99%以上。另据介绍,这种口罩具有长效抗病毒、杀病菌作用,水洗也不失效。
●现象评说:针对“防甲流口罩研制成功”一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表示,该中心没有检测过防甲流口罩,所有口罩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卫生部表示,目前市场上宣传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功能,对防控甲型H1N1流感并无特别显著功效。2009年11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该生产企业非法生产抗甲流口罩已被查封。
有关专家表示,远红外技术的功能并非针对杀菌,而是增加材料的保暖性,口罩的性能是否优秀,看的是口罩隔离、过滤病原微生物,防止其进入呼吸道的能力,而不是口罩表面灭菌的能力,防甲流口罩宣称有灭菌能力属于概念混淆,没有科学依据。
NO.4
预付费消费被“圈钱”
●忽悠伎俩:一些服务行业的经营者采用预付费消费方式,向消费者推荐贵宾卡、金卡、银卡、会员卡等,消费者往往被这些卡所附带的优惠条件所吸引,而选择预付费式消费。但等消费者交钱办卡后,一些商家的态度立刻变了,承诺的服务大幅缩水;消费者因服务质量差等原因要求退卡时,商家百般耍赖;商家一旦换了老板,往往不承认以前发的卡;甚至有一些店家人去楼空,消费者常面临资金被卷逃的风险。
●现象评说:因实惠、方便,预付款消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但随之而来的消费纠纷也越来越突出。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来看,2009年,美容、美发、洗浴投诉量同比上升16.7%,预付费消费成为投诉热点。
目前,对预付费消费的监管是盲区,钱一旦到了经营者手里,消费者就失去了主动权和选择权,同时,信用缺失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期待有关政府部门对预付费消费中的不规范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预付费消费中的陷阱。
NO.5
保健食品“免费”陷阱
●忽悠伎俩: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消费,保健食品受到热捧,但由于一些商家采取不正当手法进行经营,购买保健食品后发现上当的消费者为数不少。
在一些不法商家采取的促销手段中,最常见的是“免费”陷阱,多以会议营销方式,租用写字楼、宾馆会议室,打着“名医”、“专家”讲课或现场“义务咨询”、“义诊”的名义高价推销保健品。这些不法商家往往把中老年消费者群体作为重点攻克的对象,主要是进行免费诊断,只进行简单的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让消费者免费试用,有人出于人情就购买了产品;有的组织老人免费游玩,提供免费用餐、专车接送等;还有的推销商雇托宣传,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写感谢信,现身说疗效等,欺骗消费者。而这些产品一般为保健食品,但销售价格极高,动辄几千元或上万元。
●现象评说:保健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生活,然而,一些不法商家抓住了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炮制出“保健食品功能强、无副作用”、“可以当药吃、效果神奇”等噱头,使许多消费者蒙受损失,甚至延误病情、危及生命。我国对保健品分为食品类保健品、保健仪器类,并规定保健食品不是药,不得以治疗效果进行宣传。但不少保健食品往往在广告中称对疾病有治疗作用,有些甚至还宣传包治百病,以治疗效果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2009年,中消协受理的保健食品投诉量同比上升22.6%,位居投诉增幅第四位。一些经营者往往采用夸大功效宣传、虚构科学根据、病人现身说法等手法,通过不正当的宣传把保健食品非法宣传成能治疗疑难或慢性疾病的药品,诱导农村消费者购买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疾病的治疗时机。对保健食品的宣传一定要加大整治和规范的力度,以确保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不因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而受到侵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