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社会面动态清零 差异化防控如何精准落实?
按照“动态清零”的指导方针,上海从本周一开始,在各区划分了第一批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
“三区”划分后,有市民担心城市运行保障人员流动增多,可能会造成感染的问题。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4月13日表示,各类人员将根据所接触的人、物、环境的风险,规范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品。
付晨介绍,不直接接触风险人、物、环境的,如交警、水电煤室外维修人员、货运司机等,适用于防护用品两件套,即一次性医用口罩和手套;在室内密闭环境工作的,将在两件套基础上,增加隔离衣、帽子、鞋套。
对于进入封控小区或场所室外工作人员,比如道口检查人员、核酸采样辅助人员、志愿者等,替换防护级别的口罩外,还需增加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上门开展水电煤维修人员、测量体温、核酸采样等工作人员,应将隔离衣替换为医用防护服,即大家俗称的“大白”。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谢幼华表示,专业人员和保障人员做好防护是极为重要的,事关整体的防控效果。同时,人员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怎么穿防护服,怎么消杀,怎么放置医疗废弃物等等。
而为持续强化分区分级分类管理,实施动态调整,加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目标,上海结合随申码的功能,推出场所码和“数字哨兵”,将在全市推广。目前,在部分防范区内,数字化的防控手段,已率先投入使用。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政府改革与治理创新研究项目负责人汪仲启介绍,这就相当于在一些重点场所,增加了一道人员出入的快速登记程序,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加敏捷地发现风险,精准管控。
同时,汪仲启则指出,“三区”划分是在“动态清零”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差别化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管理上的放松,更不是“放飞”,它其实给我们的管理,特别是防外溢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居民更要做好自我管理、自我防范,尽量不出门少出门,坚持防疫“三件套”、“五还要”。而在基层治理和服务当中,除了加强教育引导外,还要特别关注独居老人、患病老人等一些重点人群的需求。居委、物业、市场主体等各条线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防疫工作,保住我们艰苦努力和巨大付出换来的防疫成果。
(赵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