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人世间》热播引热议 “最没出息”的孩子或许才是“好孩子”?

《人世间》热播引热议 “最没出息”的孩子或许才是“好孩子”?

2022年02月25日 11:21 来源:文汇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热播剧《人世间》里的家庭育儿观引发观众诸多“灵魂拷问”

  “最没出息”的孩子,或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本报记者 张鹏

  电视剧《人世间》正在热播中。很多观众一边追剧,一边陷入“灵魂拷问”——毕竟,这部剧留给为人父母者的“思考题”太多了。

  剧中有这样一幕:周家父亲去世前,小儿子周秉昆问父亲:“在你心里边,我们兄妹三个谁最好?”周父说:“你们仨在爸爸心里,都是顶呱呱、最好的!”一句话,让人瞬间“破防”——在周父心中,从小成绩不好、没读大学的周秉昆,与北京大学毕业的哥哥和姐姐“同等优秀”!

  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怎样的孩子才算孝顺的孩子?剧中一句台词也被网友们奉为金句:“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对于父母而言,是学业及第、光耀门楣的孩子值得骄傲,还是资质平庸、但可以在身边尽孝的孩子贴心?从代际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的现实,加上快节奏的生活,都让很多年轻父母在孩子的养成和升学等问题上遭遇“两难选择”和重重矛盾。

  屏幕之外,不少学者和家长也就该剧进行延展思考并发出感慨:如今,对“好孩子”的定义确实应该更多元,家长也应该更加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和选择。

  正如《人世间》的原著作者梁晓声所说:“无论资质如何,只要努力勤劳善良,世间的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

  “养口体”与“养心智”,哪类孩子才是来“报恩”的?

  “学习好的孩子是来讨债的,学渣才是来报恩的。”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看过《人世间》的家长们屡屡发出这样的感慨。

  剧中,周家三个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大哥周秉义、二姐周蓉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相继升入市重点高中,并考上了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周秉义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周蓉则回到家乡的省重点大学任教。相比之下,留在周家父母身边的小儿子周秉昆则显得“平庸”,没上过大学,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娶了寡妇,还两次入狱……即便放在当下,这样的孩子恐怕也会让父母操碎心。

  然而就是这个不争气的“老疙瘩”,事实上成为了周家的顶梁柱,为整个家庭付出最多。随着剧情的发展,周秉昆的一举一动,触动了越来越多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抛去世俗的标准,周秉昆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今年新学期开学,沪上一位学校的校长就在家长会上不由谈到了这部热播剧,也顺及谈到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有的孩子看上去资质平平,在学业上显得吃力,让人感觉大概率不会走得特别远,但换个角度看,他们未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电视剧中,周蓉的先生冯化成将周家两类孩子总结为“养口体”和“养心智”,哪一类孩子更值得父母骄傲?这一话题在家长中引发热议。有家长对“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持认同态度,但也有家长坦言,“谁不想孩子比自己强呢?虽然‘学渣’可以留在身边,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是来‘讨债’的!最起码他在这个世界上能过得很好呀!做父母的也别自私,照顾好自己身体,别给孩子添麻烦!”

  “好孩子”的定义可以更多元

  在传统中国家庭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最美好的愿望。可“龙凤”大都是要远走高飞的,自然就很少能承欢膝下;得子女“口体之养”的父母,又常常觉得有了“里子”、少了“面子”。确实,为人父母者对此多少都有些纠结,巴不得两者兼而有之,但似乎此事古难全。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解读说,从代际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多个孩子,他们自然而然地在家庭中有所分工,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但随着社会城镇化速度加快,加之“少子化”“老龄化”两个社会变量,提升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出现了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纠结。

  在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郭宁伟看来,不少家长之所以感到纠结,根源或在于对“好孩子”的定义过于狭隘、对“尽孝道”的理解过于单一。须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日趋多元,“好孩子”也不再是千人一面,只要能对社会作贡献就是人才、就是“好孩子”。另一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公共交通设施的高效、便利,都让“尽孝”与“建功”不再是二元选择,可谓“在家办公照样可以缔造创业传奇,千里之外也能快速见面。”

  家庭中的“小透明”,其实最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人世间》中的高潮剧情之一,让不少受众哭肿了眼睛:周父带着儿孙,给街坊邻居拜年。所有人都在夸周父教子有方,大儿子周秉义、女儿周蓉给家里长脸增光,而小儿子周秉昆则成为了家中的“小透明”——即使满肚子委屈写在脸上,也无人问津。

  在火车站,父子俩爆发激烈冲突。周秉昆一股脑地对父亲吐露心中不满:“我酱油厂小工人,我给爸妈丢脸了。”周父却呵斥道:“就算没有这些家务事拖累你,让你去考大学,你能考上吗?”这一冲突,也让父子之间数年不通信,断了联系。此后再见,便是多年后。即便后来,周秉昆辞掉了酱油厂工作到出版社下属的饭店上班,收入一度超过哥哥姐姐,但他依旧不敢对父亲说出辞职、没有编制的事实。

  “为了整个家族付出太多的他,最畏惧的是父亲的失望,最渴望的是父亲的认可。那个‘最没出息’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是多么期待成为父母的荣光。”这一剧情,也让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感触颇深。“火车站一幕其实伤了小儿子周秉昆的心,所以父亲临终前,说三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对周秉昆是莫大的宽慰。这也是父亲的智慧和策略。”

  郁琴芳由此谈及育儿艺术:每个孩子都有“短板”,但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短板”,而是应该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编辑:蒋妍】

生活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