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4日电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昨天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刚刚结束自己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主题演讲,就“遭遇”内地高校校长连珠炮式的提问:如何看待香港与内地高校的生源竞争?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也“享受”了同等待遇。
此前,内地不少媒体都发出这样的声音:香港八所高校进军内地大规模争抢尖子生。而一些省份的最高分考生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去香港读书。
对此,无论是内地高校校长还是香港高校校长都很坦然: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中国内地高校面临的不止是香港高校的竞争,而是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国开放生源市场是个必然趋势。
香港与内地相互认知有个过程
原来学生一听说去香港读书,就不是很高兴:为什么让我去?我犯了什么错?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以前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负责过与香港高校的交流。他说:“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突然的。这是香港与内地高校交流成熟的标志。”
在郝平看来,内地对香港高校的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1997年前后,香港比较保守,不愿意接收内地的学生。同样,当时内地的学生也不愿意到香港就读。1998年,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郝平记得很清楚,当时要动员北大的学生去香港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一听说去香港读书,就不是很高兴:为什么让我去?我犯了什么错?
最初内地的考生和家长对香港学校了解的情况少得可怜。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内地学生和家长都不认可这所学校。中文大学能有什么意思?不就是一所文科学校吗?实际上,中文大学的文科和理科都有相当的实力。
这几年,香港的学校也加大了在内地的宣传力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在内地设立了办事处。香港学校逐渐为内地所熟知。
今年,报考香港高校的内地学生猛增。“那是因为大家对香港的学校充满了新鲜和好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过去,香港与内地学校的教育系统是分开的。如今,香港部分高校已经纳入内地的招生系统,香港到内地招生成了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选择去香港读书?除了双语教学、高额奖学金、出国留学签证容易、就业机会多等几大理由外,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认为,香港的教育自有独特之处,也是吸引内地生源的重要原因。他说,学校很多地方都是以学生为本,学生主动学习,学校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外多多活动,并构建了终身学习体系,努力培养领导人才。
内地生源开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中国的高校不能关门称大,“只有在竞争中,教育发展得才会最快”
内地到香港读书素有传统。在刘遵义看来,这种生源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香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曾经在内地读书,他的姑妈就是复旦大学毕业的。
内地媒体惊叹香港高校到内地争抢好生源。其实,几年前,香港媒体也曾发出同样的惊叹。
郝平记得2004年和2005年北京大学在香港招生,广告也是做得热热闹闹,公共汽车上、超市里都有北大的招生宣传。而设在会展中心的招生现场更是门庭若市。很多香港当地的报纸都用头条来报道北大和清华南下招生,并惊叹好生源被内地抢走了。
更大的惊叹还在后面。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学龄人口在下降,所以很多外国的学校纷纷到中国来招生。
郝平用实例印证了这个观点。他说,全世界高校都把目光转到中国高校。哈佛、耶鲁、斯坦福不仅盯上中国的本科生,同时也盯上中国的高中生。比如说,北京的四中、人大附中等重点高中已经被这些世界名校看上了。
“所有的大学都要参与竞争。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与斯坦福大学处于一样的竞争地位。我们不止要做一所优秀的香港大学,更想做一所优秀的中国大学。”刘遵义说,“这不是刻意的竞争。我们参与高考,与北大、清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学生,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认为:“中国开放生源市场是必然趋势。”在他看来,中国的高校不能关门称大。香港到内地来招生是正常的。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已经在体制内招生,这是体制内肩并肩的衡量。学生的选择,学校没有权力去干涉,应该让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
“我们不能抱怨门打开了,人走出去了。”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说。他认为,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是挡不住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流动比以往更多,会比以往有着更多的全球化范围的就业。比如说,中国网通在日本开设分公司,会聘请日本人作总经理,而外资在中国开设分公司,同样也会请中国人作总经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开发自己的优势”。
很多人认为香港的学校之所以能够胜出,就是因为有钱。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实际上,我们的老师也不差。死水一潭是出不了人才的,垄断教育会阻止学校的发展。只有在竞争中,教育发展得才会最快。”(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