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新医改的启动有助释放城乡消费潜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专家称:中国新医改的启动有助释放城乡消费潜力
2009年04月07日 17:52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面对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中国政府还是毅然在2009年春天宣布正式启动酝酿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耗资巨大的改革被视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释放城乡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

  中国于6日和7日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3年内将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于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根据改革方案,中国计划在未来3年增加卫生投入8500亿元实施5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动必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原动力。”医改问题专家、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对记者说。

  他指出,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实施医改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增长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医改实施方案在明确3年内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的同时,提出将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将从目前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20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将逐步提高。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分析师李鹰鹏说,近期重点改革方案将现有医保财政补助水平提高了50%。在此假设条件下粗略估算,即使不考虑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带来的好处,仅仅筹资标准的提高就可以增加年筹资额500亿元到600亿元,按支付比例80%,城镇居民报销比例60%,新农合报销比例40%-50%计算,2010年报销人群花费的医疗费用的增量将比2009年要增加1000亿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到2010年,在医保覆盖面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提高补助水平是确保医疗行业发展速度的最确实因素之一,将有效抵消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增速减慢的影响,而从更高的层面看,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促进内需、防止经济下滑做出巨大贡献。

  新医改方案的启动也将对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影响。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说,中国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计划在今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于净化和规范整个医药行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可能导致医药市场重新洗牌。

  中国目前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而美国仅有10多家。药厂数量众多导致中国医药行业低水平竞争问题严重,生产、流通不规范成为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在新医改方案中还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并计划降低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机构中的比重。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或将打破公立医院对中国医疗资源的垄断优势,未来会有更多私营资本包括境外资本获准投资中国医疗机构,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中国政府近期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举措中,向民生领域倾斜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曾担任中国卫生部党组书记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说,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务院部署,今明两年中国用于民生保障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项目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其中将有大量资金用于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卫生和中医药等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支持。2008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62427亿元的4.53%,比2003年增加1.1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416亿元,比2008年预算数增长36.68%。

  葛延风说,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证明,如果一个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仅会对患者及其家庭构成威胁,也必然会加重全社会的疾病负担甚至带来传染病蔓延等问题,不仅会增加当期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而且会带来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并对长期发展构成不利影响。

  “这些问题在目前中国事实上已经出现,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就是明显例证,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也表明了这一点。”他指出。(韩洁 江国成)

【编辑:朱博
滚动报道:新医改方案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