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需求不振的背景下,中国出台了有诸多亮点和突破的新一轮医疗改革的“中国方案”,庄严承诺将向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提供“人人享有”、“病有所医”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显示出可贵的勇气和智慧。
这一涉及13亿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方案,详细阐述了将在3年内重点抓好“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5项改革,提出3年内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各级政府在3年内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
纵观新医改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十分清晰——强调以医疗卫生体制公益性为核心,让医院回归非盈利性,以政府为主导分配医疗资源,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之一终极目标。
其中,“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无疑是本次新医改的最大亮点。人们注意到,方案在有关公益性的表述中用了“回归”和“落实”这两个关键词。事实上,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卫生行业都应该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此次公布的方案中,诸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覆盖所有困难家庭”、“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物报销目录”、“新增卫生资源将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这一系列具体而实的“承诺”无一不指向“公平”与“公益”。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新医改方案中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体现了改革开放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对公民健康权的保障更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倡导“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彰显。
普遍的共识是,凝聚了社会各界人士心血与期望,并最大限度集合了民意的这一新的医改方案,在原则和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有了好的方案,还要看能不能落实。此间多位专家表示,新医改落实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把政府投入切实地变成百姓的福利。
此次医改的确有许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比如:在以政府为主导分配医疗资源的前提下,能否调动医院改革的积极性;作为新医改的“深水区”,如何让公立医院在被“切断”创收机制但同时还承担大量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情况下切实做到“回归公益性”;在新医改方案以公立医院为主导体现公益性的大格局下,民营医院还有多大作为空间。尤其是8500亿资金的投入,能否在有效监管下落到实处……这些难题是否能行之有效地解决,关系着新医改能否真正实现“人人共享”的目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建议,可以在中央医改领导小组之下再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推进医改,统筹总的投入资金,保障医改进行;加强跟踪调查,及时发现推动过程中问题;可以考虑将医改实施情况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标准。
事实上,从1949年中国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至今,从早期的“政府包办”到“包而不办”,直至后来饱受诟病的在全盘公医的框架里的“医院创收”,中国对医疗体系的改革一直在摸索中进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建立一套符合国情又行之有效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都是一个难题。尤其对于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城乡、地域发展水平差距大等复杂国情的中国,更是没有一个现成的蓝图或案例可以借鉴。因此,中国要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这一宏大目标,其过程必定是长期和渐进的。接下来,让13亿国民早日真正实现“病有所医”,将进一步考验中国政府的勇气和智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