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参加全国两会的卫生部长陈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公立医院必须保证公益性。 中新社发 宋健浩 摄
“不喜欢就事论事”的陈竺
2007年,在医改方案陷入“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的纷争时,无党派人士陈竺接掌国家卫生部,成为当年医药卫生领域的重磅新闻。这位中等身材、方圆脸上布满温和神情的学者型部长,似乎也让人们对医改走出困局,萌生了一些新的期待。
转眼快两年过去,当时七套、八套、九套甚至十套医改方案的“唇枪舌战”,早已烟消云散。随后凸显的部门利益博弈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国务院原则通过了终版医改方案。尽管还不断传出有细节调整,但就像陈竺自己所说,全国“两会”之后,方案公布和医改启动,“请大家以日计算”。
两年里,除了国际合作和一些科研学术互访,甘肃、云南、贵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站、精神病院、麻风村,似乎是卫生部长陈竺去得最多的地方。
爱谈医改,“不喜就事论事”
陈竺很爱谈医改,在许多公共场合发言,他不用别人提问,就会直奔公众关注的医改主题。但在接下来的发言中,他就会谈基层卫生服务,谈合理用药、规范治疗,谈保障全民健康的“四梁八柱”。
很多聆听者渐有疑惑,觉得从陈竺的讲话中听不出近期要有什么新政策,更没有对一些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比如医务人员收入涨跌,或患者看病会便宜多少钱。
对于这些,陈竺似乎早已洞悉,他对自己的表现做过评价,“我不是一个太喜欢就事论事的人,因为你如果没有一个大局的把握,就很难做到统筹。”
性情中人,“他的压力很大”
透过医改,很多见过陈竺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有一句评价,“性情中人”。
陈竺很爱动感情。在全国卫生工作会上说到医改的难处时,在回龙观医院听说自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探访精神病医院的卫生部长时,在为乡村医生争取一个月几百块钱的收入保障时,陈竺就红了眼圈,发言中也会哽咽。
在卫生部的同事眼中,陈竺是个对自己很认真,不会对别人发火、暴怒的人。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说,“他的压力很大,为了医改,他几乎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了。”刚刚卸任卫生部党组书记的高强则评价陈竺,“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科学家到政治家的转变。”
3月7日中午,列席全国政协医卫界委员联组会议,阐述医改框架与思路后,陈竺又在会场和餐厅接受媒体群访。
院长不能只关心医院收入和医生积极性
记者:最终出炉的医改方案,与目前公布的版本,具体思路和政策上会有哪些调整?
陈竺:我不是一个太喜欢就事论事的人,因为你如果没有一个大局的把握,就很难做到统筹。
比方说,对医院院长们,我就要更多地强调公益性和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如果院长只关心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积极性,那就不对了,因为那是社会和政府要考虑的。你(院长)本人,首先要关心考虑如何应答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
所以,我很希望大家从这个大格局当中,看到自己的使命,也使自身获得发展。
也许你觉得社保跟我无关,但实际上,社保就是提供了医院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啊。同时,社保做得越好,老百姓自己的支付比例越低,医患关系才会越好,这些都是根子上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不看这些问题,只盯着政府对医院的补偿情况,或医院目前的收入,什么样的改革方案也解决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问题。
大医院业务收入每年增长10%-15%
记者:你在很多场合都提出过,要建立医院临床规范化的诊疗制度,但这样一个技术性文件,会对公立医院的改革起到多大作用呢?
陈竺:将来我们要出临床诊疗规范化指南,不仅要规避诊疗行为的随意性,还要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
如果有政策和机制约束医务人员自觉采取合理的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就能够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也就意味着医疗资源的节省和医院经济收入的提高,因为住院天数越压缩,按照每天的医疗收入来说,肯定是增长的;第二个,单位时间内的医院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每个月我都会阅读一些资料,每年都有统计报表,实际上大医院业务收入,每年都以10%-15%的速度在增长,你(医院院长)担心什么呢,根本不需要担心。
很多问题,不是我说不出来,而是你一说,就是很专业的事情了,跟一般老百姓去说这些事情,他们不关心,也不理解。群众要看到的是结果,是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革后,能不能从中得到实惠,能不能解决自己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
政府能有8500亿投入已很不容易
记者:大家还是很关心,温总理提出的未来三年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累计投入8500亿到底是增量还是存量,就是三年对卫生的总投入是8500亿?
陈竺:我觉得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政府能有这么多的投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说实在的,有些事情不是太说得清,你一定要逼着我说这个是增量还是什么存量,这实在太难说了,我不是财政专家。
但是,我关心的是做什么事情。一件一件事情,你言之有据的话,后面就能去争取一些资源。
我现在在医务界,如果我不想着能不能把一些病给控制住,只是一天到晚想收支两条线,那还是一个医务人员应该有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吗?那价值观就偏掉了。
好医生看病须讲卫生经济学
记者:你总是强调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但目前在医务界,医生和医院关注最多的好像是治愈率?
陈竺:这也是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某种欠缺,基本不谈卫生经济学。但在很多国家的医务界,已是共识。
很多国家的医生,他看一个病人,会先注意你是谁,有没有保障,如果你有医保,是哪一种险种?所以,不能脱离了患者的承受能力,去开贵药。
我讲的适宜技术,并不都是低技术,而是适合这个病人的、成本效益最高的技术。医务人员要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
记者:可是,很多医生在救治大病或危重症患者时,可能很难考虑到那些成本了。
陈竺:我不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卫生经济学。这恰恰说明我们医学教育当中还不够的一些方面,包括医学伦理学,原来我们都不讲这些东西的,但现在知情、同意啊,这些东西都很重要的。
民营医院想要赢利就要有绝活
记者:人们注意到,在这次医改方案中,更强调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别,这是否意味着医改后,政府对医院的分类会有改变?
陈竺:公立医院,本身就应该是公益性的,肯定是非营利性的,尽管现在这些也很模糊,需要改革。
民营的(医院),有两类,一类是营利性的,我也希望这一块能做好。但真正要赢利,就要有水平,要有绝活。有这个本事,你去做,可以自主定价。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慈善事业,这部分非营利性的,就应该和营利性分开,与公立医院同等对待。
记者: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民营医院很多并没有绝活,而是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靠广告或宣传的竞争中。
陈竺:那就说明这个土壤,还没到让这个事情可以大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商业保险,还没到扶持起一个强大的民营医院的绝活体系。
要有一批人,到协和医院,就觉得住院条件太差了,有些技术也不行,想要到一个环境更好的医院去。
如果有足额的资金,有足额的人群消费,必定就会有有绝活的那些营利性医院。你有本事嘛,就用更高更好的条件,把医生吸引过去就好了。
尊重医生不仅是在人格上也是在收入上
记者:在现有的政府投入下和医改全局下,要调动600多万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卫生部门有没有具体措施?
陈竺:第一是,医生的社会地位要得到尊重。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把医生和教师放到一样的位置上去对待。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问题早就解决了。
比方说待遇问题,现在乡村教师都变成公务员待遇了,但我却还要为乡村医生,一个月几百块钱的补助为难。
我们昨天开会开到很晚,讲到后来,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说,一定要为这支队伍做点什么。我们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要比乡镇中学教师的收入差很多。所以,你们不能只看大医院专家的收入。
经济学祖师亚当斯密论述:我们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医生,把自己的财富,并且有时还把自己的名誉和生命,托付给律师,这两类人,是应该特别受尊重的。但在我们国家,医生还要为接近教师的地位而努力,我觉得这是很不理想的一种状况。所以,医生的社会地位要得到尊重,而且这种尊重,是在人格上,也是在收入上。
还有,医学科学要得到尊重,治病救人是一种最高尚的事业。
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东西,但做起来却很难。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魏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