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机通信资费调查 美国:价格直逼固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全球手机通信资费调查 美国:价格直逼固话
2009年09月04日 09:36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多数频繁使用手机的日本年轻人一个月支出不到1万日元。美国手机服务的基本收费方式为包月制。费用大约是每个月30美元-60美元/600分钟,还附赠夜晚或周末通话免费。欧盟手机用户漫游期间数据下载资费由每兆字节1.68欧元下调至最高1欧元

  笔者常听到身边人抱怨手机资费太高,“某某国家的收入比我们高,但打电话却便宜得多”。

  “某某国家”的通信资费真的比中国便宜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极其复杂。必须被考虑的因素包括该国人均收入、通信技术发达程度、某一通信手段普及程度、通信行业竞争充分度等。如果要建构一个数学模型来计算哪个国家的国民享受到了最实惠的通信,需要被考虑的恐怕还不止上述这些。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和笔者一起感性地体会一下各国通信服务业的服务和资费状况。

  日本 忠诚度定花费

  当3G被当成新鲜事物在中国大肆推广时,日本的3G发展已经走过了近10个年头。生活在全世界3G运作最成熟的国家,日本人几乎把3G引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的娱乐、购物等附加功能逐渐超越了原始的联络功能。

  六大运营商参与竞争,手机终端几乎不需要花钱购买的日本,一个普通人究竟要在手机资费上支出多少钱?

  其实,日本的3G资费,在没有办理套餐之前并不便宜。下载一个2MB左右的文件大概需要2000多日元,通话费用基本在40至60日元/分钟。按照这个标准计算,用手机通话两分多钟的花费大约可以购买一罐碳酸饮料。

  按照上述标准,一个日本人一个月支付数万日元的话费应该完全有可能。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频繁使用手机的日本年轻人一个月只在手机话费上支出不到1万日元。

  在日本,购买各个运营商提供的套餐,与运营商签订长期使用协议将大大降低资费标准。有统计显示,与运营商签订了长年限入网合同,再加之购买运营商推出的各种资费优惠套餐,日本人不仅可以免费得到一部功能齐备的手机,甚至还可以在基准资费标准上节省近80%的资费支出。

  简单而言,在日本,手机用户与运营商签订的使用协议年限越长,购买的优惠套餐种类越多,用户所能享受的资费就越便宜。问题是,对于大多数日本人而言,即便运营商之间转网是免费的,转网的成本过高,转网可能对家人、朋友带来的优惠套餐方面的影响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忠诚度高的用户。真可谓“一入话门深似海”。

  美国 价格直逼固话

  美国是最早的3G标准的开发国与拥有国,但由于一直未能为消费者提供与固网价格相当的无线服务,3G发展走过了很长一段弯路。Verizon、Sprint、AT&T三大运营商都曾经强调过3G的革命性,从高端市场开始培育用户,结果导致应用服务匮乏、用户兴趣不高的尴尬局面。到2007年的时候,美国还没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3G网络。

  不过,这几年,美国手机运营商逐渐“开窍”了。通过降低话费、赠送配置不高的手机和定制服务等手段,网罗了不少用户。2007年至2008年,美国3G手机用户数量猛增80%。

  美国运营商调整过后的话费策略究竟是怎样的?有一点可能让中国的手机用户非常羡慕,美国没有所谓的国内漫游费,有些运营商甚至不收国内长途费。目前,美国手机服务的基本收费方式为包月制。大概的费用在每个月30美元-60美元/600分钟。运营商会针对不同的包月费用附赠夜晚或周末通话免费等优惠措施。按美国人的收入水平看,上述资费基本属于便宜范畴。

  欧盟 政府封顶资费

  在欧盟国家运营手机业务,运营商受到的管束可能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欧盟政府为移动通信资费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尤其是对影响到欧盟一体化进程的跨国漫游业务费,控制更为严格。

  按照欧盟法案的规定,欧盟国家每年都必须下调漫游费,到2011年7月1日,欧盟运营商每分钟手机漫游呼叫费应该下调至35欧分以下;每分钟手机漫游接听费则必须下调至11欧分以下。此外,为了迎合3G数据传输服务的需求,漫游期间数据下载资费也有相应调整。从今年7月1日起,欧盟手机用户漫游期间数据下载资费由每兆字节1.68欧元下调至最高1欧元。运营商还必须引入漫游呼叫30秒后的按秒计费制度,在国外接听电话时,必须从第一秒开始就按秒计费。此前,消费者支付的资费时间要比实际接打电话时间高达24%。调查显示,新资费标准使用后,欧盟用户跨国使用手机的费用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60%。

  此外,欧盟还经常找涉嫌高价和垄断的企业的茬。持有CDMA大部分技术专利的美国高通公司曾经在欧盟遭遇反垄断诉讼。和记黄埔丹麦公司也曾经因为话费较高受到欧盟“关照”。刘洋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