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突然发觉,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的价值观,远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对于互联网在近日伊朗动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位美军前情报官员向《环球时报》记者表达了如此直白的观点,令人颇有些意外。互联网上的冲突似乎在加剧,而美国的意识形态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几乎每一次冲突,发展中国家都陷于被动。“这一次,美国的确找到了它最擅长的战场,利用互联网监管问题与一些国家较真,不会像它以往直接干涉别国那么令人反感。而发展中国家常被逼得支支吾吾,有理也显得没理。”一位中国网络问题专家说,这一点值得警惕。
美国要搞“全民网络外交”
网络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新事物,它的西方标准的言论自由与这些国家的转型社会特征均形成一定反差,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产生一定压力。一旦西方国家试图利用这种压力,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克劳福德是曾就职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情报部官员。6月30日,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德黑兰大选后的局势突变,让中情局驻中东地区的特工猝不及防,事发后再试图向当地派人几乎不可能,所以Twitter等网络新工具一时间成了无可取代的影响手段,这让中情局和其他美国机构尝到了甜头。”
但这并不是中情局首次尝到这样的甜头。克劳福德讲述了中情局两年前悄悄拿古巴做试验,以研究互联网对一个国家民众影响力的事情。“尽管古巴尚未向全民开放互联网,但当互联网上有人在卡斯特罗病情和‘兄弟接班’问题上大做文章之后,古巴政府很快发现民众人心浮动。”克劳福德说,古巴安全机构事后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那段时间里,经常在网上发表“敏感文章”的人背景“不简单”,他们受雇于美国情报或者其他联邦机构,专门在网上张贴攻击古巴体制、领导人情况的文章和假消息。此事让古巴政府意识到,互联网在开拓古巴国民眼界、获得发展信息的同时,也饱含“深意”。
美国全球安全组织资深研究员乔治·史密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早在2000年包括中情局在内的美国政府机构就十分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不过,最初阶段中情局对互联网的认识更多集中在“实用工具”上,比如说当年中情局有一份网络间谍计划,希望能借互联网进入全世界各大公司、银行以及政府机构电脑系统搜集情报。然而,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运用,美国政府意识到,互联网的真正效力是在其影响力上。史密斯说:“在去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有55%的美国成年选民及74%的网民称,他们上网获取选举新闻和信息,或与其他人就总统选举进行交流。‘脸谱’(Facebook)、‘我的空间’(MySpace)等社交网站以及YouTube等视频分享网站的火爆,对美国触动颇大,因为他们联想到,互联网同样也可以对他国的政治形态产生影响。”
专事美国联邦机构网络技术与影响力研究的nextgov网站近日披露,国务卿克林顿·希拉里全力推行“互联网外交”战略,主张美国的全球外交推动不只靠外交人员,还要靠“全民网络外交”,要鼓励美国公民与外国人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实现美国的部分外交战略。希拉里的外交创意顾问亚力克·罗斯盛赞这是“21世纪的外交创新”,将传统的“政府对政府的外交”变成了“人对人的外交”。美国《新闻周刊》则评论说,希拉里对网络新工具的热情并不为过,“它们有望在那些目前令美国头痛的国家推动民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