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对中国足球“缺战”世界杯“不高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日本华侨对中国足球“缺战”世界杯“不高兴”
2010年06月19日 0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19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南非世界杯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话题,日本队首战力克非洲劲旅喀麦隆队,引发东京聚众狂欢,日本沸腾。在日华人华侨观战世界杯,为东亚球队觉醒而欣慰,为日本进步而欣喜,为中国“缺战”而郁闷。在接受该报电话调查的100名读者中,有8成半的受访者对中国足球无缘世界杯表示“不高兴”和“很遗憾”,他们认为相对中国以大国姿态崛起于世界,中国足球的不争气,使祖国形象和尊严在“世界杯大战”中失分失色,让海外华人感到“很没面子”。

  很多华人华侨读者谈起日本及韩朝参加世界杯盛况,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中国足球的式微和丑陋。一位在长崎的老华侨说,从电视上看,日本战胜喀麦隆取得世界杯“开门红”,东京街头50万人庆祝,欢腾场面前所未有,这场胜赛给日本经济都打了一剂强心针。韩国也是这个样子狂欢,首尔70万球迷齐聚市政厅广场看赛事直播。“东亚双捷”了不起,那个朝鲜也表现不错,都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我们看着高兴,也在自己问自己:我们祖国的球队在哪里呢?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力参加?这个世界杯已经不仅仅是战况激烈的体育赛事了,它是激发民族自尊、振奋国民精神、提振国家形象的“特殊竞技”,我们中国队不应该“缺席”啊!

  在东京一家IT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自称是“新华侨、老球迷”,他说,看看日本、韩国、朝鲜在世界杯沙场上驰骋,咱们中国连预选赛小组赛都没出线,作为一个中国人感觉到的只有无奈和羞愧,痛恨中国丑陋的足球。这几天,在公司里面和日本人聊天都少了,更怕在一起聊世界杯的话题。他说,中国队到现在仅仅参加过一次世界杯,还是3场比赛一球未进,早早打着铺盖卷回家。人家日本队已经是4次参赛世界杯了,韩国更是连续7次入围。作为一个新兴大国,最近30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经济成就最瞩目的国家,中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取得惊人进步,独独中国足球没有改变,还是每况愈下,进步的只是“黑哨”,简直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中国足球现象”,让人难以理解。

  他激情指出,“中国足球现象”的背后是对国家尊严、同胞感情的漠视。对中国足球现况,我们只能用“脸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一些热心的华侨球迷直言批评中国足球界和足球媒体“伪职业”、“胡折腾”和“不虚心”。他们认为,2002年中国“抽进”日韩世界杯,本来是振兴足球中国的绝好契机,但却因为过于功利,特别是中国足球管理层的腐败和“政绩足球”理念,乱作为和不作为,致使“假赌黑”猖獗,中国足球看似热热闹闹,实际走向沦亡边缘,连续两届世界杯连小组预选赛都没通过,这8年中国足球太让海内外球迷失望了。相反,日韩足球这8年进入新的复兴期。中国留学生郭谦感叹说:“抗日战争也是8年,最终都胜利了,中国足球呢?”

  在东京进修体育的李东湘进言中国媒体理性对待邻国足球的成功,不要再口含酸葡萄看日韩,正视中日、中韩足球的差距,尊重强者。他说,国内一些媒体蔑视日本、韩国分别击败战胜喀麦隆和希腊的“胜绩”,认为取胜主要靠运气、对手太弱,甚至冷嘲热讽,打口水仗。不要因为年初东亚四强赛中国3比0战胜韩国、亚冠赛有取胜日本球队的纪录,就沾沾自喜,但那绝对不是中日、中韩足球真实实力的较量,用那比分来评判中韩、中日足球的高下,没有任何意义。中国足球比日本、韩国足球落后了许多,媒体要清醒,国足要虚心。

  中国足球路在何方?在《日本新华侨报》的电话调查中,多数受访者提出忠告,现阶段还是“以邻为师”,虚心学习日本和韩国的好经验。日籍华人联谊会会长张永祥指出中国足球至今仍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朝三暮四的做法极不利于中国足球。看看日本人学巴西,也是数十年才见到成绩。企望走回头路搞“举国体制”,封闭求强之路在当今世界足坛根本走不通。“足球从娃娃抓起”更不能停留口头。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高于日本,由于日本扎实抓好青少年足球,十年后就全面超越了中国。日本有百年的坚定发展计划,30年打进世界杯,30年力争小组出线,30年闯进4强,而中国足球实在是太急功近利了。

  从事媒体工作的孔健说,足球是第一运动,影响力之大远远超过几块奥运金牌。中国现在不缺钱,不缺物质保障,也不缺球迷和赞助商,缺的是万千球迷翘首以盼、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像样踢场球的国家队。海外华人华侨期盼中国像抓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一样,下决定把足球抓上去。等中国足球强大了,中国也更有资格申办世界杯。实现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盛会奥运会、世博会和世界杯的“大满贯”,这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专题:南非世界杯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