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9月18日电 题:翻越语言藩篱 华媒时机已至
中新社记者 魏晞
中国的声音,如何翻越语言隔栏的围挡,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为数众多的华文媒体已经在华人社区站稳脚跟,要扩大华人社会话语权,在西方发出真正的中国声音,必须翻越语言藩篱。
在此间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不少海内外媒体人认为,如今时机已至。
其实就在十多年前,许多初到海外异乡创业的华文媒体人遇到的第一个语言障碍并不是英语,也不是所在国家的其他语言,而是粤语。
加拿大《中华时报》社长庞燕对此颇有感触。初到加拿大时,她不是急着学英语,而是先要学会广东话,为的就是和当地来自香港、广东的老侨社打好交道。如今,随着新移民的增多,社团的老侨们都学会了一口标准普通话,当地的华文报章上,中国大陆的新闻早已成为大家最关注的热点。
在过去十几年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中,粤语和普通话的“较量”只是华文媒体发展中的一面小镜子。当简体字和横排版在华文报章中成为主流后,华文媒体人开始思索,如何能把“圈子”画得更大一些。
大家清楚地看到,华文媒体话语权与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是连在一起的。只有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华文媒体话语权才能不断提高。
来自澳大利亚的华文媒体人黄成威认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各国民众对中国新闻产生了兴趣。海外华文媒体和背后不断发展的中国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与其说是华文媒体话语权,不如说中华民族的话语权更准确。”
如今,走出自己的“小社区”、融入“大社会”的机会,已经摆在许多华文媒体人面前。一些华文媒体已经开始或正在认真思考“双语”新闻的模式。
来自美国加州的《红杉林》杂志总编辑吕红对此已“有所得”。由于杂志所在地区云集了斯坦福、伯克利等美国名校,《红杉林》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加入中英双语文章,将当地大学教授对中华文化、哲学研究的文章以中英文双语刊发。吕红说,这些名校教授现在都成了杂志的“粉丝”。
正如香港《镜报》社长徐世英所说,分布海外的5000万华人虽然不少,但和所在国当地居民比起来比例还是非常小,“华语媒体最终要走出华人社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